“我们这个军民融合招投标信息共享系统,是一个竞争性集中采购平台。其功能主要是提高社会优质创新资源对国防工业的支撑,利用互联网优势拉近军工与社会企业的距离,目前累计交易额逾4.2亿元。”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园,负责人刘来喜指着滚动屏上的一条来自山东北方光学电子公司的招标公告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像这种过去只在内部循环的军工需求信息,现在全部面向市场开放了”。刚刚与阿里云签署了“共建陕西军民融合云交易平台”合作协议的刘来喜认为,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是西安“裂变”军民融合改革效应、释放城市创新资源的“起爆点”。
两年多来,西安扎实推进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围绕“军民融合”与“统筹科技资源”两大改革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23条”等34项120条新政策新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统筹科技资源,深化军民融合,既要拆篱笆又要搭新桥。西安科技大市场以财政奖补政策为引导,利用其“科技资源信息化平台、科技服务市场化平台移动互联平台”等网上线下的数据集成能力和创新产业服务体系,“撬动”265家分属不同条块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13235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入网,其中军工单位仪器设备约占网内共享仪器的28.4%。
西安科技大市场创新云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翔告诉记者,过去深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仪器设备大多是封闭利用,设备闲置率较高;进入大市场后,目前设备共享率达30%。“西安科技大市场联合西安高新区以及第三方,先后开发运营了国内首家为检测检验服务交易、基于B2B电子商务的检测检验交易平台——凡特网;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协会;此外,大市场还与西安宇杰信息科技等5家优秀军工资质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军工资质统一受理办理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从分隔、分离、分割状态到聚集、聚合、聚变的发展。”
目前,西安这种以统筹共享为特征的科技服务业模式已经辐射到全国20多个城市。
作为非核心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老军工”西京电气集团旗下的西安宏星电子浆料有限公司率先尝到了“先改先活”的甜头。几年前,该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和引进外部投资者,完成了混合所有制股权改革,2017年企业规模同比扩张45%,效益提升90%以上;资产收益率同比增长72%。西京电气集团副总经理何小育表示,引进资源协同型战略投资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上述混改经验已经在集团旗下多家企业开始推广。
“在非核心军工领域,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参股,遴选核心骨干员工持股,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自然人’多元化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是西安‘创改’实验的重要成果。”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施萍介绍,现在,包括军工院所事转企、军民融合统计制度等多项改革迅速走向深入,主动参与改革试点的单位越来越多。
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统筹共享,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地方经济创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当地大批国家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创新活力。
建所50多年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近年来,西安光机所创新体制机制,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搭建人才链。通过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全球引才引智平台,合作共建光电孵化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中科创星孵化器,发起设立1亿元的西科天使基金,建设“硬科技孵化器”。正在孵化中的240余家科技企业中有50多家由该所科技人员创办,80%的创业科技人员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今年6月底,西安光机所累计引进1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7名“百人计划”人才、100余个海外创新创业团队。
中科创星相关负责人曹鹏说,高端人才和创新项目的聚集,也使西安光机所的科学研究领域得以快速扩展,几年来新增了半导体激光、光子集成等多项学科。“最近西安光机所还与航天产业基地和市发改委合作组建了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提出了‘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的平台体系发展模式,超前谋划论证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拳头’项目。”
随着创新改革试验的持续深入,西安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17年,西安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居副省级城市之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预计2018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