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要求,筹集近4亿元支持双创平台建设,到2020年,依托大企业带动,做强一批特色双创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探索欠发达地区尽快动能转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功路径。
高新区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主线,依托天能集团、强旺集团、华腾集团、云龙粮机、康命源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富有产业特色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工场、产业创新联盟等双创载体,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开放共享资源,促使大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品牌嫁接等方面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合作,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坚持新技术产业化和新产业高端化并举,努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提升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效率,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功能提升,加快双创载体建设
一是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众创空间。打造产、城、人三者有机融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体系。
完善“咱家田”创客小院、新方尊泡沫铝创新工场、深圳•达实电子商业园等创客空间,以“基金+项目”的模式,吸引创业导师、风投基金同与创业团队入驻。加快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
优化创业广场和高新产业培育园的硬件设施与服务功能,提升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光武及泉阳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等现有载体的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鼓励强旺、华信、天能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在孵企业与创业团队提供技术、原料、资金、科技、服务等要素支撑。积极对接北科建、清华启迪等产业地产商,利用其行业优势与人脉资源,为高新区众创空间提供规划建设和招商服务。
二是强化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积极吸引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机构、科技地产商、大学科技园等社会资本参与标准厂房或废弃厂房改造重建,提供符合企业研发生产需求的中试研发中心、主题楼宇、企业独栋办公楼及定制空间,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满足孵化毕业企业扩张生产需求。
积极探索“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孵化加速模式,整合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资源,为加速器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融资对接、设备共享、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满足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加速器服务能力。
三是提升孵化服务效率。优化提升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创业指导、技术支持、创业投资、市场推广等孵化服务。
支持政府主导型孵化器通过引入专业化孵化器运营商、持股孵化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转型,争取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国家级孵化器。
探索以专业技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天使投资服务和市场拓展服务等为特色的创业孵化新机制新模式,吸纳融合创业咖啡、路演、众筹等新型创业服务,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及“创业大讲堂”等活动,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指导、风险投资和人脉对接的机会。
建立创业辅导制度,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创业导师,对有效开展创业服务的创业导师或团队授予“创业大使”荣誉,并给予后补助支持。
四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响双创大赛品牌,组织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等各类活动,积极承办阜阳市、安徽省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创新创业。探索大赛招商新模式,吸引优质参赛项目在高新区产业化。建立创新创业奖励机制,定期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
创办“高新区创新创业故事汇”期刊,建立高新区创业网,推广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优秀创业企业的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塑造为高新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引聚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系,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高新区分院、绿色家纺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部署建立绿色建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蓄电池研究所电池检测分中心和东锦科技、强旺、天鸿新材料及聚力粮机院士工作站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
积极组建高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政策研究院,完善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高新高科服务中心功能,设立高新区循环经济研究院,支持高校在高新区建立硕士点和博士培育基地。积极筹建国家级冶金实验室、微波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发废塑料改性、纤维再利用等高值化利用技术。
组建中国环科院动力电池院士工作站,开展钛酸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体系电池技术联合攻关。联合复旦大学、江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生物提取等技术开发,开展睡眠与健康、功能性食品、硒元素应用等技术开发。与北汽新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车体轻量化新材料等技术研发。
二是建设面向市场的研发机构。围绕高新区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深化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知名高校院所“院(校)地合作”,加快建立一批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
面向园区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或挂职的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鼓励企业自主申报省级、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破解产业关键性、基础性问题。对新型研发机构在研发用地、投融资、平台搭建、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三是构建异地协同创新网络。支持三宝、华信、强旺等园区领军企业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等创新高地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将研发成果移植回高新区进行产业化。积极与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知名大学转移中心、科技园等机构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同筛选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学习与借鉴异地孵化先进模式,争取与中关村、上海高科、杭州高新区等地优质孵化器合作,通过租用孵化场地在高端要素聚集地区设立异地孵化器,以“基金+项目”开展投资支持,承接主导产业领域孵化项目的产业化。
三、培育队伍,打通企业成长通道
一是加强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实施“阜阳界首高新区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工程”,搭建小微企业政策服务平台,提供税收、金融等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开展在线咨询和答疑服务。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优先采购小微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重点筛选一批技术水平强、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的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库,通过“技术辅导+项目资助+配套支持”方式加快推动小微企业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定期组织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开展“专家服务小微企业”活动,鼓励企业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并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项、专利授权和标准创新的小微企业给予奖励。
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阜阳界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资源库,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高企申报辅导工作,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研发经费扣除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实施科技创新券,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认定省级或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优先资助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试点示范。
三是加快“瞪羚”企业培育。实施“阜阳界首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计划”,联合第三方智库构建“瞪羚企业筛选体系”,每年选择3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种子企业进入“瞪羚”企业备选名单。
加快制定“瞪羚”企业扶持政策,设立“瞪羚”企业培育专项资金,针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在贷款贴息、创新平台建设、研发投入补贴、市场拓展、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优化园区闲置空间资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加速器和专业配套服务机构,重点提供商业模式、人力咨询、信息化等咨询服务,助推“瞪羚”企业裂变发展。定期采集企业发展需求、营运数据和创新需求,加强动态跟踪服务。
四是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搭建阜阳界首高新区产业共生信息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召开产业共生对接交流会议,推动工业企业之间副产品交换,形成产业共生网络。引导云龙、聚力等骨干企业向产业组织者转变,推动企业平台化发展,集聚相关配套主体,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大企业生态圈。
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内部创业平台,鼓励企业员工通过研发新技术或创新商业模式创办新企业,与关联企业、研究机构形成开放协作的创新创业生态群落。
鼓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与新能源、电子商务等领域跨界融合,形成产业生态圈。围绕科技金融、瞪羚企业培育加强新经济培训,对高新区各部门、企业家、企业职工等开展培训指导。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