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兰州新区办青年创业论坛:聚焦企业创新“流”与“留”
    2019-01-18 1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点击:
    1月16日,兰州新区2019年青年创业论坛举办。 现在流量为王,前几天我们还在探讨,把流进流出的流,改为留下来的留。
        
    1月16日,兰州新区2019年青年创业论坛举办。
      “现在流量为王,前几天我们还在探讨,把流进流出的流,改为留下来的留。”广东创新创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志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为客户做得更多的是价值体验和深度体验,才能留住。兰州新区的“孵化器”能做得这么好,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事。
      
      16日,兰州新区2019年青年创业论坛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川及甘肃等地的70余位创业导师、民营企业家通过思想碰撞,谋划新区“创新”“创业”新思路和新发展,聚焦企业创新“流”与“留”。
      
      当日,甘肃现代应用专修学院与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意向性收购合作协议。
      
      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工会主席王丽莉表示,本次论坛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凸显青年特色,紧扣时代脉搏,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增强双创带动就业和支持科技创新作用,为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落地兰州新区牵线搭桥。
      
      王丽莉说,兰州新区自建设以来,一直将科技创新放在带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还专门设立了产业孵化大厦,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和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大力助推了新区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日,甘肃现代应用专修学院与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意向性收购合作协议。 
      “创业是一个很苦的修行。”李志军说,自己2002年走入商圈,先后从事过珠宝、餐饮、煤矿、水产等行业。2014年开始转型做投资,接触到了很多创业项目,也看到了很多艰辛的创业人才。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是比较低,从投资人的思维来看,每个青年创业者,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这一点,去解决这个问题。
      
      上海源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雨鑫坦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建特色小镇,但缺乏内容,没有流量,没有原创IP,留不住人,无形中形成了好多“资源浪费”。他举例了一家成功的养鱼企业,一开始做养鱼,后来做酒店,再做产业,最后延伸到健康产业,“把养鱼和文化艺术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姚雨鑫说,任何一个企业,想走出去,想让别人知道你,不是单纯地凭借企业自身的一个产品,也不是它的宣传片拍得多好,而是它的影视作品很成功。再往大来讲,美国文化之所以输出如此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输出正能量是爱和家庭,文化产业不仅对企业,对于国家也非常重要。
      
      “一个还没有红就过了气的男演员,现在开始创业了。”姚雨鑫笑称,兰州这边也有很好的文化企业,现在新区创业条件如此好,又给予政策支持,提供办公住宿的地方,还有资金和补助。希望今后有机会和这边的文化影视产业合作,借助上海更高的平台,将新区以及新区的企业,推向全国甚至世界。
      
      在座谈会上,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鸿介绍了孵化大厦孵化成果。他称,三年来,该公司先后引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传媒等领域企业393家,累计引进资金28亿元。
      
      截至目前,孵化大厦共引进创业导师40余人,在孵企业从业人员1300多名,其中大专以上人员1027名,留学人员27人,吸纳大学生就业300多人,博士生导师等省级重点人才30多人,为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人才引进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志鸿表示,将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7大项目孵化集群,聚集1000家创新型企业,成为兰州新区发展的强大科技引擎,最终把产业孵化大厦建成新区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并成为“总部经济”大楼。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