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杭区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1-9月,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38亿元,增长8.6%;完成财政总收入64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0.04亿元,两项数值已超额完成去年全年总量。
经济“晴雨表”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凸显全域创新势头的“余杭答卷”:科技进步统计监测2018年度余杭综合评价首次位列全省第一;与此同时,余杭R&D经费支出近三年逐年上升,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3.05%上升到2018年的3.86%达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强度水平。
经济数据体现的“有量”又“有质”,折射的是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大背景下,余杭经济发展有声有色的新内涵。
近日,未来科技城的“迅蚁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物流技术,拿到了民航总局颁发的全球首张《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黑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8月进驻临平新城的“秒优科技”,通过大数据手段打造服装产业“超级供应链”,预计2020年实现产值达5亿元;“老牌”企业老板电器创新零售方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有望成为余杭第一家销售超百亿元、税收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
事实上,如今的余杭,不论是规上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更新,都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比如,“靠着”创新发展起来的贝达药业,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从2017年的3.8亿元到2018年的5.9亿元,再到今年仅半年就投入3.2亿元,已占营业收入的42.4%,贝达药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说:“目前,贝达药业在研创新药30多项,11项进入临床研究,同时全球多中心期III临床研究也正在顺利开展,有望成为第一个由中国公司主导研发在全球同步上市的创新药。”
此外,余杭政企联动,抢先布局更优“创新”空间,出台“全域创新66条”新政,发布“新制造业计划”行动方案,有机串联起五大重点产业平台,持续积聚壮大新动能。
梦想小镇、艺尚小镇、人工智能小镇、5G创新园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高歌猛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一批科研重器落地,完成了阿里新制造、安道药业、阿里巴巴大数据中心、菜鸟智能仓储等十余个项目的产业化落地,余杭构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强能级的全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的“发力”,也让余杭民生事业拥有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前三季度,余杭民生类支出增长18.5%,城镇新增就业33860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9.9%,践行民生承诺,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