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创造研究与发展中心(智库)在沪揭牌
    2019-12-11 10:06 来源:中新网 作者:. 点击:
    在10日于同济大学举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年会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发展会议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创造研究与发展中心(智库)揭牌、
      在10日于同济大学举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年会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发展”会议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创造研究与发展中心(智库)揭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揭牌。
     
      据了解,该中心将致力于聚焦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组织协调全国高等学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努力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专业性高端智库。
     
      同日揭牌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由已经投资或布局国家主要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投资界、产业投资界及有关方面具有引领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投资家、企业家、专家共同发起成立,在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服务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全过程。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致力于解决硬科技的科转与早期投融资问题,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与高校创新创业的“关键连接者”,推动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及实验室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发展,助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会上,联盟分别与相关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合作、长三角地区战略合作、青岛国际院士港、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战略合作。
     
      出席会议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使命,与高等教育相关联,就是要求我们要把这一重大使命转化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他阐述了中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的生动实践,他说,这些实践概括来说,分别为建基地树样板,定标准提质量,抓课程固根基,强师资优结构,推政策释活力,强实践练能力6个方面。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表示,如何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渴求,是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作为国内最早提倡和系统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同济大学现已形成了以精神培育、能力发展、项目孵化为一体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在人才培养理念、机制、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舞台上取得了新的佳绩。他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要与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要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志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重视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从而实现“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天,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创造研究工作组揭牌。该研究工作组由同济大学牵头,开展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制机制研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研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智库,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咨询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聘请的专家组织,致力于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做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咨询、评估和服务等工作,全面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以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为目标。同济大学作为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