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营商环境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作为大国首都、作为创新高地,北京理所应当要走在前列。通过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发展之所需,是繁荣之所系,也是信心之所在。
近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月底前市民可登录市发改委网站建言献策。依据《条例》,本市提供企业开办、科技创新、融资信贷、标准创制、人力资源等服务,为市场主体贸易投资、创新创业、集聚人才创造国际领先的发展环境。新年伊始的这份政策大礼包,甫一发布便赢得市场一致点赞。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优化提升上,北京动真碰硬、诚意十足。仅就条例来说,几年来就动态调整了3次,涉及领域也从1.0版本的“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2.0版本“增加企业和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和问题”,升级到如今3.0版本的全面对标企业和群众需求。从具体措施来看,简化材料缩减时限、利用区块链共享数据、政府上门提供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尽管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就是追求办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流程更简,推动实现“政府端菜”到“企业和群众点菜”的转向。在去年世行营商报告中,北京以相当于全球第28名的得分跻身世界前列。如此亮眼的进步,很大程度就来源于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的服务意识。
在不少经济学经典中,制度与资本、劳动、技术被称作经济增长四要素,其中营商环境便是制度主要内涵。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提供量化佐证: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迈向纵深,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东亚地区25个经济体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经济体在2017年总共实施了45项营商便利度改革。就中国经济而言,“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营商环境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
作为大国首都、作为创新高地,北京理所应当要走在前列。特别是我们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精尖”逐步成为北京城市的新名片。不论是头部科技企业,抑或新兴独角兽,要想在这片热土“万类霜天竞自由”,适宜的土壤环境、充足的雨露阳光都必不可少。就拿作为本市重要产业之一的医药行业来说,2019年前三季度,医药健康产业营收1472.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5%。傲人成绩的取得,正是受益于本市推出的企业“服务包”。“项目正式通电时间比计划提前三个月”“估算下来成本节约了数千万”,企业负责人的心里话更让我们坚信:通过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发展之所需,是繁荣之所系,也是信心之所在。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更多是靠拼资源、拼政策,换得市场主体的青睐。那么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更需通过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营造持久的吸引力。事实上,营商环境“好”的内涵并不抽象,说白了就在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这四个维度为标尺梳理审视北京近些年的改革,大力简化商事登记制度,打造“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公平市场准入,主要是在前两个维度上做文章。而此番出台的3.0版条例,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格规范招标程序、提倡容缺容错理念等,更多是在向现有痛点开刀。随着相关举措落地,必将再一次提振企业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往深里推、向实处走,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数效应,让市场主体的创新潜力充分涌流。对于北京而言,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除了在顶层设计上系统完善,在具体落实中也不妨鼓励大胆探索。在最近的各区两会上,“早餐会”“e窗通”“一网深办”等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让人感叹“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我们相信,只要保持这样的进取姿态,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定会越来越强,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将会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走进新境界。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