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江苏南京:六朝古都迈入城市创新2.0
    2020-09-29 10:14 来源:中工网 作者:. 点击:
    自2018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连续3年将创新作为首要战略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20年南京城市创新战略升级,华为助力南京做厚数据基础设施,
      自2018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连续3年将创新作为首要战略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20年南京城市创新战略升级,华为助力南京做厚数据基础设施,全面支持南京率先走向城市创新2.0时代。
    华为助力江北新区打造智慧城市活力新城
     
      在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南京从整体设计、产业布局、创新成果转化、基础研究四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其中江北新区便是优秀实践案例之一。
     
      在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建筑工地内,功能多样的智能设备引人注目,智慧喷淋在线“降雨”,保证项目现场“滋润保湿”;冲洗平台感应出水,让施工车辆“出淤泥而不染”;扬尘监测系统及时预警,守护现场良好“气质”。这只是江北新区智慧城市的一处特写。
     
      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基地。2018年以来,华为与江北新区基于“1+1+N:南京江北新区+华为+生态伙伴”的模式,持续探索智慧新主城建设。2018年7月,双方签署共建新型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6月发布《南京江北新区智慧城市2025规划》,江北新区以“鲲鹏数字城市底板+城市要素数字化+城市全网感知”的思路谋划“数字孪生第一城”建设。其中,鲲鹏数字底座作为孪生城市的运行平台,提供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力;数字化运营中心(COC)运用数字孪生和三维仿真技术,将直管区386平方公里区域的人、企、物、事等城市要素数字化,完整地映射在城市信息模型中,实现城市实时可视化运营、模拟推演预测、联动指挥,为城市运营管理者提供跨领域、跨行业、全域视角的城市级指挥、决策平台。“数字孪生第一城”的建设实践,将使江北新区成为一座智慧的城市。
     
      做厚基础,“新基建”带来城市发展新契机
     
      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将走向新治理、新模式、新体验。以应用为主的创新1.0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需要加大对基础创新的投入,全面走向应用创新与基础创新并进的城市创新2.0时代。
     
      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新基建”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基建”的关键在于“基”,基础创新是“新基建”建设的重要要素。“新基建”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20年,南京启动“新基建”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开拓产业发展新资源、新空间、融合对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业态创新,3年计划完成“新基建”及关联产业投资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为做好城市数字化底座,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定基石,华为与南京战略合作再升级,助力南京积极布局AI、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基建”项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同时,华为还携手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江苏数据基础设施生态联盟,致力于提升数据存储的产业变革,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保障、优质体验,共建数据基础设施,助力江苏数字经济发展。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建设了近400家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新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等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新基建”推进信息化产业和产业信息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智能经济”注入强大的驱动力。华为将与南京共建创新名城,全面助力南京智慧化升级,迈入城市创新2.0时代。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