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
    2020-11-24 09:3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点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创新将为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的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实现过程。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世界历史,三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密切相关,大国的崛起无不以创新为重要基础。特别是科技创新为各领域创新提供有效途径和手段。科技实力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走向,决定着国家发展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视创新、尊重创新、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将创新摆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五大理念之首。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快了我国创新的步伐。“十三五”期间,我国创新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科技方面,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实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在多条战线、多个领域并肩作战,刻苦攻关,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看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在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缺芯少核”的科技“短板”问题亟待解决,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国际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合作、共享人类科技成果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正急速完善科技管制体系,进一步切断我国获取先进技术的途径和可能性,实施极限施压和“卡脖子”,国际合作创新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依赖劳动密集型、依靠资源耗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的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着力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和提高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论断,是重塑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从国际形势看,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从国内来看,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毋庸置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能够满足扩大内需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链等。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在重塑新的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中更加突出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在全社会、全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迸发活力。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