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河北雄安新区:深化“三创四建”活动 搭建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2020-12-16 10: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从雄安新区近日召开的三创四建活动推进会议上获悉,雄安新区三县及相关部门将在卫生城市创建、营商环境、就业创业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等创建工作方面取得成效基础上,
      从雄安新区近日召开的“三创四建”活动推进会议上获悉,雄安新区三县及相关部门将在卫生城市创建、营商环境、就业创业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等创建工作方面取得成效基础上,持续升级加力,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打造新区亮丽名片。
     
      新区将把“三创四建”活动目标与“十四五”目标充分融合,为三县和新区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进一步找准工作着力点,下大力气集中攻坚一些关键性问题,取得一些原创性经验、突破性成果,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雄安作为、雄安贡献。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设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配合做好疏解高校承接工作,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到雄安新区布局发展。利用新区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发展优势和契机搭建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集聚多方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和发展。
     
      持续推进三城创建,提升城市水平。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探索和推广先进的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努力建成“无废城市”。创建森林城市方面,按要求完成新区生态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编制工作。谋划2021年植树造林选址工作,对集中成片植树造林进行美化、优化,形成良好景观效果;推动白洋淀旅游码头服务功能和景观提升、千年秀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提升等工程建设;启动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修复工程一期施工建设,组织未来公园、唐河入淀口湿地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打牢新区蓝绿空间生态底色。
     
      推进四个体系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高端高新产业定位,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首要任务不放松,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细化有效承接方案,推动北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开展“1+N”政策体系深化细化工作,研究制定雄安标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体系,以稳定、公平、透明为导向,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效率。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开展社会治理领域综合调研工作,不断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雄安新区还将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要求贯彻始终,以“三创四建”活动为抓手,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和谐稳定的项目建设环境,为新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自“三创四建”活动启动以来,雄安新区全力推动创新创业,有力促进了“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城乡文明程度和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升,三县在省级文明县城复检中成绩逐步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育形成21家规模较大的创新孵化平台,吸引了启迪、工银科技、中电科网安院等30余家高端高新企业入驻,对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作为首批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全面实施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和跨领域应用。努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力有序,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三县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均超过95%,推动了一批重点疏解项目落地,集聚了一批北京疏解的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了雄安新区快速起步、合理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