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顶层设计是前提,优化布局是关键。
塑造“新优势”,构建“新机制”,打造“新名片”,以此“进一步巩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地位,增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能力,加快形成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刚刚闭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全市重点经济工作时,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首项任务,不难看出长春举全市之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新生态、以科技创新谋发展的坚定决心,不难看出长春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发力“三新”,高站位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底气何来?
科研基础坚实,人才力量雄厚。长春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光机物理所、应化所、地理所等86家在长独立科研机构,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40所高等院校,辖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约66万人;长春市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2020全球科研城市第38位,比2018年提升4位。
企业队伍壮大,创新能力增强。现今长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66户,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已达1364户,提前一年实现“双千户”目标;金赛药业、长光卫星、迪瑞医疗、希达电子、科英激光、永利激光、长光辰芯、长光宇航、金沙数控等一大批科技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国内首台12英寸晶圆探针台在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长光卫星“一箭九星”海上成功发射,在轨运行达到25颗……创新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项目储备充足,增长动力强劲。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新区片区”围绕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谋划项目232个、总投资6099亿元;“经开片区”中,经开、二道、莲花山联动招商成效明显,板块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
创新土壤肥沃,激生发展活力。通过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打通协同创新渠道,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在长高校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得以融合发展,大企大所大校协同创新联盟得以建立,长春创新生态圈的基因更加活跃。
发力“三新”,高站位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工作重点是:
——塑造科技创新“新优势”。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揭榜挂帅”的有利机遇,发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作用,积极申建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长春应用化学国家研究中心、湿地与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光电领域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科技创新“新机制”。在做大做强汽车产学研联盟的同时,开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科技大市场;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市R&D投入增长8%左右,努力在同类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打造创业创新“新名片”。依托大企大校大所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环吉大、北湖、经开、净月等重点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户。
下一步,融入国家战略的创新发展洪流,长春市的“高新片区”将充分发挥长光卫星等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联合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高校院所,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双创生态小镇”、北湖“智谷”等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效融合,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向产业跨越。
“经开片区”也将重点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园区、IT产业园区、生物及医药园区。到2025年,力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80%,全面打造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实现“四个率先”即总量贡献率先、发展质量率先、项目建设率先、环境优化率先的发展目标。
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新优势”、“新机制”、“新名片”,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将全面开启长春市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