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开新局,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迭代
    2021-03-05 09:4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点击:
    这几天,国产大飞机C919首单落户东航的消息,让王巍对未来憧憬不已。春节前,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
      这几天,国产大飞机C919首单“落户”东航的消息,让王巍对未来憧憬不已。春节前,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刚刚与同事们交付了第一批批量化生产的C919大飞机所需的复合材料零件。
      “企业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还要靠自己。”王巍说,“最近,公司还在讨论,准备在‘十四五’期间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提高零件设计能力,为C929积累技术基础。”
     
      不断修炼内功、自我迭代,C919翱翔蓝天的同时,为产业链练就了一双双腾飞的翅膀。而如何激发更多企业的创新活力,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他们认为,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补足短板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让科技成果在企业用得上、用得好,将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未雨绸缪,不断拓展技术研发方向
     
      “当前,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路径单一、技术供应链受制于人、高端人才吸纳不足、产业科技投入强度低等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点。”3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研究员周健民向记者展示的这份调研报告,来自去年农工党南京市委赴1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的调查。
     
      如何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自立自强,代表委员们在探索中寻找答案。
     
      “今年两会我关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认为,如何在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工艺性能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是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拓展技术研发方向。”去年两会,王巍曾建议国家加大对基础材料学科的投入,依托地方产业优势,统筹建立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他又与同事们琢磨,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提高工作效率,应对C919零部件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的新需求。
     
      在周健民看来,企业的自我迭代,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未雨绸缪。对研发实力强的企业,支持其完善研发体系,建立技术储备制度,提高技术迭代研发能力。
      瞄准痛点,在企业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调研发现,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惯于单打独斗,愿意与高校院所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30%,部分企业虽然加入所谓的研发联盟,但在具体研发上并没有实现合纵连横。”周健民说,相较于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部分企业更喜欢直接买国外现成的技术,而不愿投入时间做收益不确定的研发。同时,高校院所的成果与企业需求结合不足,成果到了企业难以“拿来就用”,影响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周健民此言非虚。王巍也时常走进高校,寻求更多的技术支持。“我们更喜欢与一些高校孵化的企业合作,他们既能整合专家、技术资源,又了解企业所需。让企业看到应用前景,企业才愿意投资。”
     
      周健民建议,对于一些应用型技术,在“企业”建立创新性的共性技术平台,“请科研院所的人到企业的平台来攻关面向市场的技术难点、痛点。同时,建立核心技术验证平台,确立行业标准,对标国际,让产品或技术尽快融入国内外产业链条。”
      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看来,围绕企业布局科研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时,要聚焦那些企业想攻关但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
     
      “例如让企业提出需求面向市场招标,由企业和专家一起筛选、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由企业决定谁来‘揭榜’。”刘庆表示,解决面向市场的核心技术问题,要立足行业,用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创新模式,吸引人才激励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十三五”以来,我国统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过480万人年。
     
      “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依靠人才,人才是技术突破中的创新者。”闫丽娟表示,目前,徐工集团拥有6000多人、硕士博士占比55%的工程师群体,这为徐工集团的近千项核心技术奠定了人才基础。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在企业人尽其用?周健民建议,“应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引才模式,积极与国际猎头机构、国际性学术组织、商会等机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借力第三方组织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他认为,还需拓宽间接引才渠道,支持研究人员参与重大国际科研合作,利用项目合作发现能够服务国内的高层次人才。
      针对这一问题,刘庆认为,相较于薪酬可观的民营企业,集聚了大量技术精英的国企,在薪酬上的竞争力有天花板。“建议尝试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机制,特别是在国企,突破限薪制。国外一些大公司鼓励内部创业、内部孵化企业,几年后若产生经济收益,可以用部分收益奖励团队。在国企也可以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拥有股权,用分配制度激发大家的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