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1-03-29 10:51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创新问题专篇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创新问题专篇部署,凸显了对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1年第6期发表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居新发展理念之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承载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散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窗口。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厚植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增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角”。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形成“3个75%”的格局,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实施比例达到75%,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三大执行部门比例超过75%。“十三五”期间,相继建成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部由企业牵头组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初增长27.7%,投入强度由0.94%提高至1.43%,超额完成规划预期1.26%的目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在被誉为我国“创新之城”的深圳,呈现“6个90%”现象: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企业创新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我国企业入围国际组织认定的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达507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133家,上榜《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榜单14家。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万余件,国际PCT专利申请量7.2万件,并位居世界第一,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24.6万家。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20万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近60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65家。
     
      企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2020年,全国技术交易市场已超1000家,登记技术合同50多万项,成交金额2.8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达到138.6万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金额达7095亿元,其中企业作为专利受让人、被许可人以及质押出质人的比例超过90%。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揽月、胖五飞天、天问启程、北斗组网、双龙探极、国产航母、第三代核电等标志性成果鼓舞人心,C919大型客机用材、平板显示基板玻璃等新材料实现突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国产中央处理器(CPU)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缩小,11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投产,语音、图像和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重要领域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企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财税金融支持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相继成立,有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服务,持续培育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和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400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10多万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0多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开放共享网络。加快探索有利于激发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新型模式,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得到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创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下,“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超世界同期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4%和32.5%,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7.5%。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2019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7.1%。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化推进,融合应用覆盖3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多措并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问题。
     
      抓住一个关键。要牢牢抓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关键,推动其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真正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强化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形成推动企业创新的要素倒逼机制。建立创新要素供给的统一市场,逐步破除制约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鼓励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措施。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其对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变化反应敏捷的独特优势,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与企业对接,助力其解决融资短板和产业化资源欠缺的困扰,破解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弘扬两种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实、奉献、协同的精神是我国创新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广泛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增强创新自信,营造激励干事创业、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形成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预期。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对新兴技术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企业家培养,帮助他们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塑造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提升能为天下先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发扬工匠精神,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形成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和“单项冠军”。
     
      发挥三大优势。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创新产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创新供给的双向动能,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迅速抢占新技术高地。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通过重大工程项目招标、重大技术采购等国家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通过合同预留、优先购买等方式,为创新产品提供试错机会和初始市场。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协同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锻造长板,持续增强相关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链的强壮性和核心竞争力。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以链群方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能力提升。组织各方面力量,对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单个市场主体难以攻克的“卡脖子”“掉链子”“抢位子”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在攻关过程中系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有序推进“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项目,形成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四方面支持。强化财税支持,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政策。通过研发资助、专项资金、减免税、创新券等方式降低创新成本。完善对企业知识产权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国际专利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或科研机构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强化人才支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院校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鼓励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在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的双向流动机制,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鼓励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到中小企业兼职,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加强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长期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加强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聚集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来。强化服务支持,强化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发展新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高校成果信息披露、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让与交易。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水平,形成从“孵化器—技术小试、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