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历了从三好科技一条街起步,到率先跨过浑河拉开大浑南开发的序幕,再到沈阳最年轻的行政区—浑南区建设初具形象,走出了一条“科技兴街、产业立区、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
沈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4月1日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共庆百年华诞 奋力开创新局”——沈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专场)上表示,目前,沈阳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沈阳高新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不断加强重大创新资源和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集聚。域内名校、名所、国家级平台不断积蓄。沈阳高新区拥有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高校和院所。集聚各类研发机构272家,其中,重点实验室76家、研究(创新)中心99家、新型研发机构29家、企业技术中心68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在此布局,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5G实验室、腾讯云启基地加速器、苏州汽研院沈阳新能源智能汽车工程院以及东北大学固废研究院等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在深海探测机器人、纳米金属、先进炭材料、非晶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域内科技服务要素加快集聚。沈阳高新区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33家,其中,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18家、检验检测服务机构3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45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家、专业产学研联盟29家,均占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省市区共同建设的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已成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重大支撑平台,市区共同推动建设的盛京基金小镇入驻机构及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13家(只),在管基金规模达到180亿元,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金融支撑平台。2020年,沈阳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登记2024项,占全市的1/4、全省的1/10以上,是“十三五”初期的3.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121亿元,约占全市的2/5、全省的1/5,是“十三五”初期的3.16倍。
目前,沈阳高新区正在省市的支持指导下,全力谋划沈阳浑南科学城建设,已初步形成发展规划方案,将重点建设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创新中心,以及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沈阳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沈阳高新区企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已经成为高成长企业集聚区。近年来,沈阳高新区不断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率先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政策,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和年度发布机制,打造瞪羚实验室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平台,全面助推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底,沈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6家,是“十三五”初期的5.8倍,约占全市的1/3,当年净增252家,同比增长48%;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52家,是2017年首年启动以来的4.8倍,当年新增396家,同比增长52%;瞪羚及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3家,其中,潜在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占全市的67%、全省的40%;获批备案雏鹰企业349家,占全市的45%、全省的18.5%;拥有上市企业8家,占全市的33%、全省的10.7%,上市后备企业库在库企业100家,其中,重点培育企业30家,目前已有3家企业向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占全市的60%以上,力争年内实现上市;2020年,全区火炬入统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1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68%,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5倍。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