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记者走访发现,惠州已培育一批站在国内国际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
“十一”期间,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项目车间依然在全速运转。在它的“黑灯工厂”,数千平方米车间摆满了自动化设备,只有寥寥几个工人照看。这里生产的软包动力电池产品将出口到德国、韩国等地,一年可供约12万辆新能源汽车使用。
“创新最关键。动力电池软包技术以前是外企垄断,这个项目则打破了垄断,并站在全球同行业的前列。”该公司工艺部主任李明说。公司副总裁李沐芬介绍,动力电池达到满产满销的最佳状态。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惠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一样,靠“三来一补”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此后,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和土地广阔的相对优势,以要素驱动发展,引进培育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何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窘境?2015年起,惠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完善全球孵化网络等措施,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如今,注重创新的企业不只是亿纬锂能。德赛西威和华阳集团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约四成,目前瞄准智能驾驶等领域推出多种产品,成为国内相关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TCL在液晶面板等领域发力,与深圳产业形成协同创新格局,打造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高地。
为推动科技创新,惠州还在加快建设两大科学装置,即“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为新能源等产业提供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的强大支撑。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