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022-03-18 09:00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作者:. 点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极构建“四三体系”,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促互融,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极构建“四三体系”,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促互融,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构建“三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全过程,即将“双创”意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专门的“双创”教育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在课外实践和学术论文写作中,举办各类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全链条,即在招生特别是推荐免试研究生、直博生等工作中突出考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水平,优化学制及学习年限设置,允许有条件的研究生办理休学进行创业实践;在毕业授位时坚持破“五唯”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研究生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的认定,试行设置研究生高水平“双创”成果与毕业所需学术成果转换通道。三是全覆盖,通过设置必修的实践与创新学分,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增设创新创业成果参评条件,将“双创”教育覆盖全体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三全”人才培养理念。
     
      ——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了“全面覆盖
     
      “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包括“网课”在内的课堂教学对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增设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学分,在研究生“双创”意识培养、思维锻炼和能力提升上提质增效。二是形成了层次完备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认真梳理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三是创建了“双创”能力提升的学术活动体系。通过举办“博士学术论坛”“秦岭科学论坛”等高水平创新学术报告,打造“学术三分钟”演讲比赛、文献综述大赛、数据采集与挖掘大赛、学术海报设计大赛等丰富的“一院一品”创新学术活动以及高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提升该校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术活动体系。
     
      ——建设“三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保障体系。 一是在书院主体方面,施行“现代书院制”,形成了“南山行仁”“南山习礼”“南山取智”“南山恪信”“紫阁有曰”“紫阁有悦”“紫阁有约”“紫阁有阅”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效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二是在学院主体方面,致力打造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双创”教育平台,包括实验室、“双创”空间等。目前,该校形成了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一系列体系完备的实验室和空间平台,为研究生“双创”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在企业主体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等形式打造研究生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校现有国家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两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6个。其中联合中联西北院,依托其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成立了校企“双创”筑梦空间,获批为陕西省省级众创空间。通过加强书院、学院、企业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形成了“三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保障体系。
     
      ——建立“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励体系。 在学院层面,通过增设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指标,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各学院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指导教师层面,通过完善教师岗位聘用和管理办法与教师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在教师评聘、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方面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认定,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层面,设置研究生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与学位授予、学术论文成果转换机制,修订《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加大对研究生获得高水平竞赛成绩的奖励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成果考核方式以及提高奖励标准,形成了学院、指导教师、研究生“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体系。
     
    (责任编辑:于亚杰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