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天地 >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2024-01-04 09:14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点击: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拥有广布于中华大地的5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经典音乐之作,更拥有自新石器时代发端、迄今八九千年的辉煌历史,是人类音乐文明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拥有广布于中华大地的5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经典音乐之作,更拥有自新石器时代发端、迄今八九千年的辉煌历史,是人类音乐文明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统音乐在现实地域和历史时空中的广泛分布,决定了它体量庞大、内涵丰富、艺术与学术价值极高的基本特质。面对如此丰厚的传统音乐遗产,如何在新时代的音乐实践中有效地保护、传承、弘扬这笔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把握传统音乐保护与创新间的平衡关系,是摆在广大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把握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正”守住、守好,“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不竭动力。具体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中国音乐未来发展之“正”,守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与源”“根与魂”。从这个意义上讲,“守正”自然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相对应。守护好、传承好祖先馈赠给今人的音乐文化遗产,使各地域、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音乐传统在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竞相绽放,必将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成为民族音乐艺术腾飞的基石。

      另一方面,守传统音乐之“正”,也不能忽视传统音乐的历史维度,所谓“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国音乐文化自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展示的第一缕曙光起,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远古仪式乐舞时期、先秦金石之乐时期、汉唐歌舞伎乐时期、宋清戏曲音乐时期和近代以来的中西融通时期。每个时期传统音乐融合发展的辉煌成就,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和学术资源,成为中国音乐代代创新发展又保持高度连续性、统一性的重要基础。深挖中国传统音乐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样是守传统音乐文化之“正”的重要内容。

      强调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丰富性和历史内涵,强调传统音乐当代发展的重要前提“守正”,并非以传统限定创作素材、束缚创新思维,更非盲目复古排外、抱残守缺,而是主张音乐工作者努力向优秀传统学习并常怀敬畏之心,更充分、深入地发掘民族音乐艺术的本体形态、历史内涵、人文精神等层面的特点,真正在了解“古人之规矩”的基础上,实践中华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言之,所谓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说得好——“传统是一条河流”。把握传统音乐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关系,就是在守护传统这条奔腾不息的文化之河,“创新”实际是基于“保护”传统之河的水到渠成之事。道理显而易见,一位作曲家或表演家对传统的理解如能做到如数家珍、融会贯通,其作品一定是既得传统精髓又充满个性的创新之作。

      黄翔鹏先生早年在《中国人的思路、风格和气派》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道”“器”并重的、务实的民族,“器”的背后原有许多民族传统的思维特点、风格、气派在,它们曾经是、将来也必然是炎黄民族的无价之宝。中外音乐史上无数经典创造证明,大凡成功之作,无不是扎根于民族音乐传统的个性化创造;而音乐家才华的个性展现,永远是以深厚的民族音乐传统为舞台。中国音乐八九千年的光辉历史和文化积淀,使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体裁与作品,为音乐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保护与创新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 将在“守正创新”的正确理念指引下有机整合,为中国音乐在未来文化激荡中谋得一条自信发展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