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两创空间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浙大城市学院首个产业学院诞生,培养新时代数字化应用人才
    2021-04-14 09:11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点击: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数据爆发时代多学科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如何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如何使人才培养迅速跟上产业需求的知识更新速度?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数据爆发时代多学科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如何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如何使人才培养迅速跟上产业需求的知识更新速度?

      4月13日上午,浙大城市学院与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计算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首个产业学院“浙大城市学院—中科曙光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成立。

      浙大城市学院首个产业学院的诞生,旨在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高素质、强实战的新时代数字化应用人才,强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应用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李国杰为产业学院揭牌并讲话。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校长罗卫东代表学校与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魏振国、中科院计算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楚良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与科研创新基地建设、高水平科研合作、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学院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科研信息化项目支持和生态合作资源支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三方将共同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中科曙光将与学校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将从技术前沿及技术深度等方面予以支持。

      该产业学院由浙大城市学院、中科曙光、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建设,以建设浙江省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为目标,依托学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促进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

      同时,浙大城市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开展人工智能与计算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助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为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据悉,该产业学院建设初期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要生源,同时吸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业有意愿的学生加入。学生从大二开始按其规划和意愿,通过选拔后进入产业学院学习,按照行业精英培养模式,围绕专业、行业、创业和管理与领导力等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系进行产教融合式教育和训练。

      李国杰在讲话中表示,对产业技术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头,产学研协同发展让创新源头活水涌动,他希望,产业学院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批创业创新型人才,通过此次三方合作,让更多优秀企业孵化壮大,为杭州培育“热带雨林式”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做出贡献。

      为全面推动校企院三方深度合作,洪庆华强调,学校要加快整合资源,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要全力以赴,共建高水平科研协同创新平台;要创新体制机制,合力推进合作项目落地落实,努力打造校企院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样板。

      魏振国表示,中科曙光将通过分享中科院和曙光的计算技术和科技创新,携手浙大城市学院在产业学院的平台上持续为社会培养科技创新型产业人才。

      中科院计算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小娟表示,未来会全力支持产业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聚力打造新型产业学院的样板间。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系统结构部总工张佩珩,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张德平、赵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王霞,市经信局副局长杨晓勇,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楼立群等出席仪式。

      中科院计算所,中科曙光,市发改委、经信局、科技局、教育局以及拱墅区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

      浙大城市学院师生代表在现场一同见证。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澳门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