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呼兰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2022-01-05 09:3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点击:
    工业兴则呼兰兴,产业强则呼兰强。哈尔滨市呼兰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聚焦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招商引资,培育企业产业链,建设呼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体产业,
      工业兴则呼兰兴,产业强则呼兰强。哈尔滨市呼兰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聚焦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招商引资,培育企业产业链,建设呼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体产业,实现呼兰区“二次创业”。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芯片”,是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呼兰区树立“一切资源向项目摆布、一切舆论向项目集中、一切要素向项目配置、一切制度为项目服务”的理念,实施项目引领,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的良好格局。该区瞄准高端产业谋项目,努力建设一批立区强区项目,推动工业产业加速发展。同时,完善机制建项目,紧盯前期、在建、续建项目持续攻坚,定期组织项目观摩,推动包联帮扶常态化、服务保障精细化、督促指导经常化。全区领导班子带头抓项目,建好、用好干部帮扶项目台账,精准快速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绊脚石”。在集群发展聚项目方面,呼兰区大力实施“铸链”工程,瞄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育链,以项目的大集聚推动产业大发展。
     
      企业是发展的基石。呼兰区坚持抓大、育小、培优,梯次发展、接续支持,确保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遍地开花”,大小企业互促互进的新态势。该区一方面加快推动石墨烯研究院、居之谷家居产业园、河北臻豆食品、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园、中粮油脂等洽谈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运营;另一方面突出科技创新,培育扶持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北方智能制造、新龙晶动植物蛋白制品等“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支持华阳农业、兴利米业、昌泰牧业等传统企业通过技术转型、规模扩张、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裂变成长。未来五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40家,10亿级以上企业达到3家。
     
      做大做强呼兰经济开发区,这是呼兰区“二次创业”的潜力所在。呼兰区围绕食药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定位,探索和支持“资本+技术+市场”的叠加示范模式,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应急食品、中药、保健品等健康产业,优化食品工业组团、医药健康组团、智能制造组团产业布局,全力推进绿色北药产业现代化基地、绿色食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数字+食药”供应链安全示范基地、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
     
      做好开发区“九通一平”,加快开发区水、电、路、热、物流等配套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建成规模框架,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呼兰区依托长岭工业园区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和康金街道地缘、要素优势,引导企业投资落地,集群发展,加快形成“一体两翼”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同时,呼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载体推介呼兰产业发展方向及园区发展愿景,围绕资源禀赋、主导产业,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制定招商图谱,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和全民招商。该区引进国内知名园区运营商——中电光谷,打造专业化管理平台,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快龙江光谷产业园项目建设,优化“专班+园区”“目标+考核”运营模式,推动园区由“政府投资、政府建园、行政管理”向“社会投资、市场建园、专业运营”转变,尽快把开发区打造成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财税增收创收的“聚宝盆”。
     
      据悉,目前开发区重点推进产业项目63个、签约投资项目54个。到2025年,呼兰开发区年产值实现60亿元、年纳税3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