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森林覆盖率实现持续增长,达到85.24%;
十年间,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改革,56年的政企合一体制彻底打破;
十年间,瞄准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转型振兴迸发新活力;
……
大兴安岭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生态优先,兴产业、惠民生,文旅、“双寒”、电商等产业一路“快速奔跑”,十年来,大兴安岭以“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的豪情壮志加快转型振兴步伐,使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变为“金山银山”,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秀美、越来越牢固。
筑牢生态最美底色
盛夏时节,通往县区的公路两侧美景如画,一排排挺拔整齐的绿树,五颜六色的花草吐着嫩蕊,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穿行其中如同进入油画世界。美丽的画卷,得益于多年来大兴安岭全区上下全力推进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2014年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由木材生产全面转向生态建设。历届地区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发展产业上项目,绝不能破坏森林资源,绝不能触碰生态红线,确保绿色永驻。
秉承这一战略思路,大兴安岭地区强化“防”,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在宣传教育、火源管理、督查力度、预警监测、业务培训、通信保障、航空消防、扑火准备、防火投入等方面逐年加大工作力度,措施落实到位,实现了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
严加“管”,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让乱垦滥占、非法采集、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放大“育”,保质保量完成森林抚育、果材兼用林栽植和景观廊道建设任务,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坚定“治”,全面完成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任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河湖“清四乱”提前完成销号任务。
一项项举措,筑牢了资源保护防线,让生态报表成绩斐然:十年间,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实现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85.24%,建立自然保护区31处,拥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基地。
2020年4月2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挂牌成立,结束了56年政企合一的历史。大兴安岭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大林区、一体化”理念,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项目建设、经济社会民生等工作协调推进,呈现出政企同心、上下同欲、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
好生态推动好产业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兴安岭始终以“两山”理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借国家大力支持大兴安岭转型振兴发展的良好机遇,这两年,大兴安岭地区主动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创新举措,寒地试车、装备制造业测试,寒地生物产业研究、寒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全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全区上下积极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增速名列全省中游,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3%,位居全省第7位,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作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每年7828.89亿元。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发展碳汇经济、争取生态补偿等方面携手蓄势发展。
开发森林碳汇项目,探索生态补偿新路径。目前,全区已开发建设了图强、十八站、松岭、西林吉4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已审定公示的83个林业碳汇项目中大兴安岭占4个,在已备案的15个林业碳汇项目中占2个,成为碳汇项目最多的地区。
“双寒产业”发力新赛道
立足优势,大兴安岭地区将寒地生物产业和寒地测试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打产业,地委、行署发扬务实作风和实干精神,在新兴产业领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地处最北的漠河充分发挥极寒地带特色,重点推进车辆测试、电力测试、建筑御寒材料等寒区测试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漠河红河谷寒地试车基地项目总投资1.07亿元,分两期开发建设,目前基地拥有10%坡道、15%坡道、20%坡道、ABS对开路面跑道、棋盘路、冰雪圆环跑道、越野道、障碍路面等40余种试验道路。
目前,依托“寒温带天然药库”和“冷资源”发展寒地生物、寒地测试产业,出台激励政策、争取优惠政策,鼓励林区职工和群众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积极争取国家级中药物流枢纽基地建设,为健全完善寒地生物产业链打牢基础;积极打造“一核一心多场”寒地测试空间布局,协调推动寒地产业园建设和认证中心组建,构建寒地测试产业体系。
“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降雪早、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发展冰雪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大兴安岭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冷资源”正在变成“热产业”。每到冬季,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在这里欣赏冰雪之美,坐一坐古老的驯鹿雪橇,乘着马爬犁、大胶轮车、雪地摩托、雪地越野车激情驰骋。
依托最北地理、最冷气候、最纯空气、最奇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大兴安岭提出“最北、最冷、最纯、最爱”四大旅游“卖点”,全区基本形成了找北探源、界江览胜、冰雪挑战、湿地观光、森林康养、森林自驾、浪漫寻爱、激情漂流、徒步穿越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近两年,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大兴安岭科学谋划冰雪产业,大力开发冰雪旅游产品,从冰雪资源、冰雪旅游向冰雪产业华丽转身。今年年初,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起草了《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八个部分43条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白雪换白银”。
项目建设“快进”向未来
在项目建设上,大兴安岭按下了“快进键”,今年围绕“双寒”确定了重点推进项目124个,总投资超3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50亿元。松岭钼矿、飞虎山铅锌矿、国邦北药、富加铁路提速改造、新兴公路改扩建、漠河机场改扩建、G111和G331国道4G网络全覆盖……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将为林区实现转型发展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能。
转型发展中的大兴安岭经济蒸蒸日上,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区已引进培育寒地浆(坚)果企业24家,打造电商产业园11个、孵化企业148家,通航、汽车、电力、建筑等新兴寒地测试体系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3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类5个,“中国北极蓝莓”被认定为全国唯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2万亩。
展望未来,大兴安岭将在绿水青山间定调发展底色,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