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结构单一曾是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痼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开出“药方”:“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辽宁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两年来,着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开拓新领域、打造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字号”,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展看后劲,而后劲存于“新”。
在新华字典中,“新”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刚刚出现的”,二是“性质上变得更好”。这两种状态,也是当下辽宁全力推进振兴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的真实写照。
辽宁是全国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之一,曾诞生新中国工业史上千余个“第一”。跨入新时代,辽宁“新意”更浓。
因工业而立的辽宁,产业之树频绽新枝。21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领跑者,“乙烯三机”、“新矿一号”、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第四代人机协作工业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薄膜设备等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国重器”,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因科教而兴的辽宁,创新之树不断拔节。机器人创新中心、计算机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众多,年产10万吨煤基乙醇工业示范装置、“单原子催化”等一批全球唯一、全球首套原始创新成果相继落地……
尽管如此,“新”在辽宁还不够“壮”、不够“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
如何破题?习近平总书记开出“药方”:“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实践作答。2020年11月26日,在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加快工业振兴,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新的产业梯队。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近年来,辽宁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关键技术相继突破,产业结构愈加合理,创新生态持续改善,“好苗子”不断涌现,新动能加速集聚。
2021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2%;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9.4%,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5%。
瞄“高”而奋 “老树”生“新”
“新”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老”有着必然联系。有些“新”,根源在“老”;有些“老”,亟待生“新”。
近日,在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的“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东北振兴新突破”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并非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新”。而这,恰是撬动辽宁转型升级、实现增量崛起的重要支点。
用好产业基础,迈向中高端。
一张不锈钢片能做到多薄?鞍钢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给出的答案是0.1毫米——大约一张A4复印纸的厚度。“薄”的背后,意义却“重”。这是达到世界冶金领域最高水平的标志,更是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象征。2021年,鞍钢高端产品占比超8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7%,突破6项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在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排名中居第三位。
没有老产业,只有老思维、老技术、老产品。冶金、装备、石化等亟待生“新”的产业基础,恰是辽宁的“最厚家底”。
近年来,辽宁围绕优势产业调结构、优布局。2021年,全省谋划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项目1492个,重点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全省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2%。超大型智能油轮、110兆瓦级重型燃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用好场景资源,培育新产业。
如今,数字浪潮席卷全球,以智赋能已是大势所趋。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是自身潜力巨大的新产业。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辽宁发展工业互联网优势突出,这里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力的产业支撑,良好的新基建基础,这也是“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将永久会址选定在沈阳的重要原因。
底座扎实。截至目前,辽宁省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19个,居全国第七位。“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营口骨干节点区块链高度达70万,5G基站突破6.2万个,10项两化融合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平台密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接踵落户沈阳。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近1.25万户。
深耕科教家底,激发创新活力。
“新字号”,顾名思义,核心在创新。但自主创新并非“自己创新”,辽宁的科教大省资源优势为创新提供了丰厚养分。
位于沈抚示范区的澎创新材料科技(辽宁)有限公司规模不大,却有3名来自中科院金属所的博士生导师参与技术研发。公司里摆放着多个标有“全国唯一”“全球首批”字样的产品。
“我们已经与中科院金属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新型稀有金属薄膜功能材料领域,金属所的科研实力全国领先,这就是我们闯市场的底气。”负责人王琦言语中透露着自信。
澎创,仅是辽宁科教资源产业化澎湃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218份,技术合同成交额313亿元,同比增长18.5%。
厚重的基石之上,辽宁正筑起一座座“新”高楼。
向“新”而动 “无”中生“有”
一手深耕“老田”,一手另辟“新园”。为了守护好国家的产业安全大门,辽宁致力于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甘于将“冷板凳”坐热,潜心研制“独门绝技”。
经过十几年刻苦钻研,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将高性能铝合金的延伸率从4%提升至5%。这多出的1%,将大大提升铝合金产品在汽车、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科天也因此成为辽宁“潜在独角兽”企业。
如同科天一样,越来越多的辽宁企业将新产品研发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辽宁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7家,总量达到903家。
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发引领未来的“独家产品”。
在沈阳市浑南区创新大路上,创新项目正“一路展演”。
6月9日,道路一头的新松智慧园内,全国首批外骨骼机器人、行走辅助机器人等服务医疗机器人接连“登场”。6天后,道路另一端,由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款高端光纤分布磁共振设备正式面世,这台机器仅用4分30秒,即可采集并获得定量成像、血管成像等11种对比度图像。
相比“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产品更能占领市场。在辽沈大地上,东软、新松并非个案。
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向“单项冠军”“配套专家”进发,辽宁实施“专精特新产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5248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4家。
善于打破惯性思维,培育走在前沿的崭新模式。
来料代工,本来是指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只能出力加工的生产形式。但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CDMO基地,给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内涵。
不仅“加工”,还提供中试、工艺、生产等一应俱全的解决方案,客户可实现“拎配方入住”。
有人致力于将外面的企业“引进来”,也有人主动将合作的脚步迈出去。截至今年,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国子公司已超过20家。“大型装备价格昂贵,客户直接购买有难度,我们就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森远出设备,对方找客户,收益分成,市场一下就打开了。”森远路桥副总经理吴占军表示。
这样的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省各地屡见不鲜。在大连长兴岛中试基地内,“中试”正成为一个产业;在沈阳铁西金谷内,辽宁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在这里,“人才”成为真正流动的“要素”。
嫩芽破土、树苗茁壮,辽宁“新势力”不断成长。
顺势而为 集“链”成“群”
今年上半年,沈阳集成电路产业在资本市场刮起一股旋风。
4月20日,沈阳拓荆科技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发行上市。
5月5日,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科创板首发顺利过会。
7月25日,“辽宁科创第一股”——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东北顶级晶圆处理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全面竣工。
嗅觉敏感的资本,扎堆涌向辽宁IC装备产业,良好预期不言而喻。
作为国内该产业三大重点地区之一,辽宁IC装备产业在薄膜沉积、涂胶显影、湿法刻蚀、清洗机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批量生产能力。拥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成为“新字号”的典型案例。
“新字号”企业,往往个体小、整体散、总体弱,但潜力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后浪”,急需抱团取暖、汇聚成势、集点成链。
近两年来,辽宁省在培育壮大“新字号”过程中,将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高端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底蕴,形成了众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航空领域,辽宁初步形成以沈飞民机为核心的供应商集群。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深空、深海、深地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收入同比增长13%,高附加值产品占全行业比重达83.6%;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
各地纷纷培育产业链条,大连正在向2000亿级高端装备集群、1000亿级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迈进;沈阳规模以上信息服务业企业营收突破千亿,电商企业突破3.5万户。
打造服务高地,聚集创新要素。产业链离不开服务链,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恰是辽宁凝“新”聚力的磁性所在。
2021年6月23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01会议室内,一场“银企”对接“鹊桥会”已连续开了6天。台上对全省106个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逐一推介,台下国家开发银行等六大银行辽宁省行的信贷业务团队边听边记。
“在高质量项目上下再多的功夫、花再多时间也值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沿着产业链,提升服务链,全省齐动,为“新”开路。
大连高新区,用“创新积分”为企业画像。分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客观标尺,更是享受无抵押贷款、免费参加国际展会等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
沈阳高新区,首创全程帮办代办的“会客厅”涉企服务模式,1490个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重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几年来,其创业活动增长13.3倍、双创载体数量增长3.4倍,孵化总面积达235万平方米。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字号”之新,关键在人。
“百万年薪+赠房赠车”,这是沈阳风驰软件给高端人才的专享待遇。作为占国内铁路信号市场近六成的“隐形冠军”企业,沈阳风驰吸引人才的“法宝”是给待遇、给平台。
解人才缺乏之“渴”,要先解人才自身需求之“渴”。近年来,辽宁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等一系列创新方式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更多“千里马”在这里竞相奔腾。
“新字号”,正成为辽宁结构调整的“强支撑”、赢得未来的“远实力”,为辽沈大地送来耕耘之后的“新”收获。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