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服务产业发展 培育创新人才
    2023-11-15 09: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点击:
    今年1月1日,河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组织做好河北省钢铁实验室筹建工作的通知》,批准唐山市依托华北理工大学,联合共建单位共同筹建河北首家省级实验室——河北省钢铁实验室。

      今年1月1日,河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组织做好河北省钢铁实验室筹建工作的通知》,批准唐山市依托华北理工大学,联合共建单位共同筹建河北首家省级实验室——河北省钢铁实验室。

      为什么要兴建河北省钢铁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思路是什么?目前建设进展情况如何?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教授。

      记者:为什么要兴建河北省钢铁实验室?

      张福成:兴建河北省钢铁实验室的初衷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产业发展方面,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河北省钢铁实验室,是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汇聚钢铁领域创新关键力量的迫切需要。

      二是人才培育方面,发挥高能级实验室优势,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是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好结合的有力举措。河北省钢铁实验室具备高能级科技实力,能够发挥“三位一体”平台支撑作用,以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坚,以科技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以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实现成果、人才“双产出”,形成钢铁教育科技人才同向同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记者:河北省钢铁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什么?

      张福成:实验室采取“3+N+N”模式组建,“3”为主基地,由3个中心组成,一是设在华北理工大学的测试中心,二是设在唐山市高新区的研发中心,三是设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孵化中心;第一个“N”为分中心,分别依托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第二个“N”为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分别依托河钢集团、首钢京唐、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河北津西钢铁等企业建设。

      记者:目前,河北省钢铁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张福成:河北省钢铁实验室主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总占地面积121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学校新投入1.5亿元购置了多台套高端检测设备,设备总值达到3.5亿元。钢铁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理事会章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系列运行管理制度。实验室结合钢铁行业战略需求,已取得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重大创新成果;启动实施11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完成知名碳能源学术期刊专刊推介。

      同时,实验室组建了7支由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以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产品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记者:河北省钢铁实验室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张福成:实验室旨在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研究、服务产业、支撑政府决策为导向,发挥河北省钢铁政产学研用的区位优势,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并坚持依托“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科学的创新组织模式、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成为在创新投资、引人用人、薪酬激励、业务发展等方面享有充分决策自主权的产业技术创新组织。

      我们将全力将实验室打造成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原创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平台、高质量发展战略智库,产出大量高端成果、培养大量高端人才、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实现孵化新兴产业,拓展钢铁产业链条,服务钢铁产业集群,为我国迈入世界钢铁强国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