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徐州市明确八大行动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2024-02-04 10:06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点击: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省政府于2013年11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全省重点打造“10+X”未来产业体系。在准确把握我省未来产业研究和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我市出台《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对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作出部署。

      近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相关政策及行动计划解读已公布。

      根据解读,我市将加快培育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产业;“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三年,我市将从突出科技创新策源、加强技术中试孵化、推动产业强企育链、开展应用场景示范、推动创新人才集聚、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未来产业治理、深化开放合作交流8个方面,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设置省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等15项指标,实施技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培育等八大行动,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

      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技术预见,鼓励建立创新联合体,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中试孵化加速行动。从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三个层次为科技成果提供相应服务,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孵化。

      未来产业育链行动。加快推进一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应用场景建设行动。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建设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并不断加大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向未来产业开放共享力度,强化数据流通和交易服务。

      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专门人才,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和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加大未来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未来产业融资渠道。

      产业创新治理行动。加强未来产业统计监测和督查激励,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营造更加宽容的创新环境。

      开放合作交流行动。深化淮海经济区内未来产业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未来产业“科创飞地”,推动更多未来产业创新成果来徐转化。

      到2026年,建成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孵化和培育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开放一批前沿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未来产业实现从小到大,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现从无到有。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