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加快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
    2024-05-08 08:57 来源:中工网 作者:. 点击:
    这一新质生产力催生于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基本内涵体现为农业农村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从生产力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从理论认识、方法运用、精准施策等方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理论逻辑

      蕴含了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定性。这一新质生产力催生于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基本内涵体现为农业农村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是农业农村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新质生产力坚持这样的发展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本质上就是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运用。静态看,这一新质生产力的主体特征是高素质劳动力,技术特征是颠覆性创新,配置特征是多要素渗透融合,结构特征是以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形态特征是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动态看,这一新质生产力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量,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质化、高效化为目标导向,以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抓手,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发展路径,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主要标志。综合看,这一生产力是摆脱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损耗、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其本质要求是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发展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注重通过技术集成尽快形成农业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底色,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让广大农民和乡村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科学运用辩证方法

      坚持微观、中观与宏观推动相结合。微观层面,以农业企业创新发展为重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强对农业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新型农业服务企业、农业数字化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机制,支持培育技术引领性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中观层面,聚焦逐步构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加速推进粮棉油肉蛋奶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绿色化的迭代升级。同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领培育农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农机、农业数据产业、生物饲料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宏观层面,重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和举国体制优势,突破一批颠覆性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新质生产力;聚力破解生物育种、健康食品、绿色低碳、智能装备、生物质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共性技术难题和“卡脖子”瓶颈问题,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坚持以应对发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为着力点。重点围绕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022年我国占总就业人数24.1%的第一产业劳动者仅创造7.3%的GDP,占比98%的小农户构成农业生产经营的绝对主体,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非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5%。二是着力提升农业原始创新能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80%左右。农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较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全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为0.71%,远不及美国、德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强国1.9%的平均水平。三是着力增强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我国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仍亟待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四是着力打破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壁垒。努力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发展,深化农村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政府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乡村振兴领域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动力活力。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劳动力、数据、能源市场。三是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政策环境,健全资本市场,激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农业产业与未来产业。四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统筹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开放。

      坚持统筹好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国家制定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各地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全国一盘棋。注重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把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分工特色,全力打造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多维发力。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让城乡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二是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强乡村振兴领域的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加快农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落实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支持政策。四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培育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构建城乡融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水平。

      精准推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融合。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赋能农业生产,对耕地、种子、化肥、农机具、农业设施等进行迭代升级,加快形成高效、智能、绿色的新型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深入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加快现代农业设施改造,提升农业软硬件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绿色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农业大数据平台为研发、种植、销售等提供科学决策。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涵盖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法律政策等内容,提升农民知识和技能水平。出台财政补贴、普惠金融、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尤其是青年人投身农业,加快培育“农创客”队伍,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助力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待遇、奖励表彰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搭建产业化平台,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