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培育 >
    长征路上学党史丨瑞金经开区: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打造国家级绿色园区
    2024-07-30 08:46 来源:大江网 作者:. 点击:
    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红色故都瑞金市沙洲坝镇和云石山境内,于2002年5月创建,2012年4月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11月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红色故都瑞金市沙洲坝镇和云石山境内,于2002年5月创建,2012年4月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11月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以来,园区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以精工智造为首位产业,以纺织服装、文创玩具、食品医药等产业为特色的“1+3”产业体系,续写红色土地上的现代工业新篇章。

      持续开展“攻项目、链群配”绿色招商

      在项目引进方面,推行“绿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补链引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1+3”产业链结构。

      持续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合作,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带来的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聚焦固态电池和储能集成柜、光伏组件等领域“链主和“配链”企业,积极引进新能源装备、绿色建筑、循环利用低碳服务等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加速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组建8支产业招商分队和1支项目落地服务队,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引进投资51亿元的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投资50亿元的济民可信食品药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优化产业结构,塑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瑞金经开区按照“集中布局、功能分区、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模式,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在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网络和交通主路网,将园区划分为2个服务中心13个功能区,即2个综合服务中心、7个居住生活区、1个物流配套区、4个产业集聚区。

      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瑞金经开区重点推进能源回收利用、水循环建设及固废循环系统。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能源效率,实现余热发电再利用;实施节水措施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新鲜水需求;构建固废分类回收网络,促进资源化利用。此外,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新材料产业与电气机械、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闭环,资源循环利用更加高效。

      同时,瑞金经开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打造大气共治格局、控制工业废气污染、控制水体有机物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近年来,区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95%以上, 强化基础设施共享体系,提升运行效率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以设施一体化共建为要求,推进区内物流运输、综合交通、环境保护、能源保障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构建便捷高效、清洁安全、互联畅通的基础设施共享体系。加快建设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港,着力推进区内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资源再生利用中心等一批污染集中治理设施新建项目,加快实施区内现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和推进开发区水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区内环境综合管理,构建开发区多元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

      优化电力设施布局,重点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完善建设天然气供气站及管网设施,使生活天然气普及率逐步达到100%,工业能源由燃油、煤气等逐步转向天然气;大力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对现有分散锅炉房实施并网改造;加快新水源一厂扩建工程和开发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实施,启动中水回用工程,保障开发区发展用水需求。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实施节能工程,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推进开发区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开发区建设提供有力的通信和信息化应用支撑。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