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一些正“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或“等着原材料开工”的中小微企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日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安排纾困专项资金、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将处于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中小微企业纳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等10项举措。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评价,从国务院层面提出加力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做出了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
5月10日,在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工作推进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在推动落实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系列举措上,将抓紧把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纾困解难政策“再加码”
这10项措施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政策“再加码”。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看来,这10项措施都比较实在,总结起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先活下去,再求发展”。
王静文观察到,当前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疫情冲击之下,许多处于停摆状态的中小微企业缺订单,收入来源受到影响。二是上游的一些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三是在疫情的长期冲击之下,一些企业的“家底”不断变薄,个别企业甚至可能禁不起新一轮疫情的冲击。
首先,便要解决资金流动的问题。《措施》提出,各地要积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向困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防疫支出等补助并给予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
王静文认为,租金、水电费及防疫费用等支出正是当下一些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举措更聚焦此类企业,更显务实。
同时,《措施》提出,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银行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借款人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现抽贷、断贷。
“这有利于聚焦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难题。”据杨畅介绍,自2020年以来,多地相继围绕中小微企业纾困设立了专项资金,如江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用好用足新增450亿元再贷款额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浙江、广东、河南、四川等省份也相继围绕中小企业纾困,出台了专项政策措施。
《措施》还提出进一步落实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和尽职免责要求,支持银行按规定加大不良贷款转让、处置、核销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当下受困的中小微企业“兜底”。王静文表示,“银行如果按照此前严格的贷款分类标准,将一些企业定义为不良进行抽贷、断贷,可能会加速企业的死亡。”
不让小支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前,处于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中小微企业,不仅缺少经营性收入,还要负担一大笔刚性支出。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家视频制作公司的负责人曾算过一笔账:企业停摆1个月,净亏损约30多万元。其中,15名员工的人力成本约30万元,房租1.5万元。此前,广告行业的长账期,也曾两次让公司差点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针对此类问题,《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允许在6个月内补缴。同时,《措施》还提出,今年,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
“这样的政策设计是希望企业感受到一定的暖意。”王静文指出,用水、用电、用气、用网等支出都属于刚性支出。疫情再次来袭,对于“家底”单薄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哪怕是很小的刚性支出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措施》允许它们缓缴补缴,有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复工复产,但供应链的断点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为此,《措施》强调,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运用储备等多种手段,加强供需调节,促进价格平稳运行。并将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将处于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中小微企业纳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重点加强对企业人员到厂难、物料运输难等阻碍复工达产突出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 (责任编辑:于亚杰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