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两创风采 >
    湖北宜城首届双创大赛,向“国字号”看齐
    2022-02-07 08:45 来源:长江云 作者:. 点击:
    “一城”变“多城”,“市内”和“市外”,“ 线上”与“线下”……日前,记者从宜城市委组织部获悉,宜城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开赛,正在开展同城异地创新创业项目征集中,将向“国字号”大赛看齐,面向全国诚邀 “项目合伙人”。
      “一城”变“多城”,“市内”和“市外”,“ 线上”与“线下”……日前,记者从宜城市委组织部获悉,宜城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开赛,正在开展同城异地创新创业项目征集中,将向“国字号”大赛看齐,面向全国诚邀 “项目合伙人”。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项目和团队。我们还将整合多种资源开展帮扶,进而在宜城催生新的产品、技术和模式、业态;进一步营造有力度、有温度的创业创新氛围,让更多的人走上创业路,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宜城市人社局局长席学华介绍说。大赛组织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学者成立导师团,参赛者将面对导师们的犀利提问,从而发现自己的短板;在创业训练营中,根据创业者的项目类别,主办方将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辅导,帮助参赛者明确发展方向;优秀项目不仅可以获得导师们在资源上的帮助,还有机会获得投资。
     
      全部赛事结束后,组织、人社部门还将对参赛项目跟进提供人才招聘、融资对接、宣传营销、项目申报等服务。其中包括优先纳入隆重人才支持计划或隆重人才创新团队;优先纳入本市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后备企业;优先推荐团省委创业扶持项目,可获得创业补贴;优先获得市最高创业贴息贷款;优先获得免费创业培训班;优先获得市经济开发区、市青创园入驻优惠扶持政策;优先推荐给本市产业基金及大赛合作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小县城大格局  双招双引双促双争
     
      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海指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也是宜城推动以招商引资促大众创业,争做优化营商环境的"店小二",以招才引智促万众创新,争做思想破冰发展突围的"领航员"即"双招双引双促双争"的良好开端。宜城历来高度重视创新、鼓励创业,是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地区,也是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本次大赛,宜城将不惜重金、不惜资源、不惜政策,广纳贤智、广泛合作、广聚项目,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把大赛办成政企交流合作、优秀项目展示、创新创业源泉涌流的大舞台,把宜城打造成创新要素汇聚、创业人士集聚、创造精神凝聚的新高地。
     
      大赛主办方之一、团宜城市委书记何渊对宜城办此次大赛的初衷理解透彻,就是希望通过举办双创大赛,积极探索优质项目转化落地,通过大赛挖掘一批有创意、易推广、能有效带动创业就业的优秀项目,实现创业项目与创业导师、投资机构、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不断培育未来创新型市场主体,汇聚宜城未来发展的“城市合伙人”。
     
      有梦想你就来  国内国际线上线下
     
      “只要你想来,宜城给舞台”。宜城市委组织部干部介绍说,大赛已经开始接受报名,预计2月中下旬正式开赛。
     
      大赛分为前期准备、初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参赛项目面向全国,参赛项目法人或团队主要负责人年龄不超过45岁,团队中原则上不少于2名在校或毕业5年内大学生;参赛项目应为参赛团队自有项目(产品),使用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为参赛团队所有或经技术持有者书面授权;参赛项目主体需注册半年以上、项目有独特的产品、技术或者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项目主体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无知识产权纠纷;建筑建材销售、施工企业、洗浴类、网吧等项目除外;项目主体注册地不在宜城的,需承诺大赛获奖后两个月内将注册地迁移至宜城。参赛者可直接到宜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现场报名;也可报名表填好后发至大赛指定邮箱:还可关注"宜城融媒"微信公众号,进入"双创大赛"报名。
     
      赛场选良驹,资金抢项目,宜城诚邀天下英才,以赛事为纽带,以政策为抓手,促进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推动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来宜城落地发展。
    (责任编辑:于亚杰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