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四大方面,部署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建设任务,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套的天然优势与资源禀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因其“一河两岸”的天然格局铸就了独特的区位条件、具备突出的制度优势。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不可替代的特点是深圳(内地)与香港“跨境共建”,是粤港规则机制深度对接的绝佳平台,也是中国衔接国际科技体系的重要战略通道。
《规划》正是国家着眼于河套“平台”和“通道”作用,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赋予深圳园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未来通过系列的政策开放加持和改革试点赋能,河套作为推动深港科创融合发展、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点的地位将愈加凸显。
深港科创资源互补,优势耦合效益增强
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对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有强大吸引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支撑。同时,香港拥有“深港穗”全球第二创新集群支撑;高校基础研究能力突出,在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优势学科多;金融资本规模、资本流动、融资成本、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竞争力,表现出融资成本低、渠道多、规模大等特点;拥有国际标准适用的法律制度环境,形成了由专利、版权、外观设计和商标为主的知识产权制度,拥有强大的执法队伍,法治环境优越;拥有优越的营商环境,在税收政策、法律环境、资本流通及国际资源网络等关键指标领域保持领先;对国际高端创新科技保持较大吸引力,部分国外高校纷纷在香港设立研发机构。
深圳则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目前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系统,在市场机制、人力资本、创新支持、产业资源、科技服务和技术应用诸多方面优势显著。深圳成熟的高效转化机制不仅能让深港科技创新融合更进一步,更能为两地创新产业化路径提供新的经济动能。
高度集成深港高端科创资源要素
合作区依托双方科研优势与人才力量,成为内地、香港科研合作集中展示地。众多国际科技企业、机构和团队已经进入合作区发展,实质落地的高端科研项目百余个。深圳园区与港方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初步形成了六大科创产业集群,未来将持续吸引人才、大学、企业、风险资本以及研发机构等载体要素向合作区集中,并通过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达到“1+1>2”的效果。
《规划》全力打造吸引科研人才在河套发展的“软环境”,具体提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科研社区等四大具体举措。通过深化深港合作,共同营造产业、创新、公共、生活、文化、生态等有机融合的宜居宜业社区。
河套深港合作区香港园区是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承载,也是特区政府推进香港创新科技的工作重点。对此,香港方面亦积极回应。8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正式官宣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建设规划。香港园区一期规划建设93万平方米,预计于2024年底逐步投入使用。
河套的支点撬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世界进入科技创新密集爆发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中发挥独特作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则是重中之重。
河套发展定位紧紧坚守“一国”之本,充分善用“两制”之利。《规划》充分发挥河套地区“境内关外”优势,着眼于解决创新环节中的梗阻,在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流动、职业资格准入、金融科技监管等方面,支持创新试行一批新制度、新规则。一方面,协助香港培育和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强化香港经济内生动力和产业活力,从更大范围支持香港创科产业落地生根、“向实”发展,更深层次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以制度创新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为粤港其他领域的规则机制深度对接提供样本。各类跨境业务如“创新园区土地整备模式,土地供应新方式”“外债便利化额度”“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项目已陆续试点成功,其成熟经验可以向粤港澳大湾区更多试点推广,为中国科技体制与国际科技规则接轨作压力测试,释放河套能量。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