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看似寻常的“泥巴”,在经过手工艺人的巧手捏制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形象,再经过烧制成形后,就可作为一个摆件或者小玩具。泥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身边的文化‘两创’”,今天一起走近泥塑非遗传承人,感受泥塑技艺的魅力。
济宁市级非遗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贺风勤:“我叫贺风琴,从小土生土长在济宁,我爱好做泥巴,大概做了得有几十年的光景了。我从小没什么玩具玩,都是俺爷爷在田间地头上挖块泥巴教给我做这些小鸡啦、小狗啦,就做点这小动物,慢慢地就爱上了泥巴了,我从那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选泥,一般的选从深的地方挖出来的那一种泥最好。这是好泥,一种胶泥,粘性还高,干净、含沙量小。这个土得晒干晒透才能加水,晒得干干的,下一步加水的时候才能和水融合到一块。
这个泥巴我抓到手里就有一种亲切感,满脑子里都想着这一块泥巴能做个什么,就来了灵感了。我做人物一般都是先做头。在塑形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找灵感,你看,做到这个程度了是个小孩,变成一个老头了。这个基本功得是从小练出来的,凭得是手上的功夫和经验。这个作品叫《梦圆》,马车拉着九个小孩就是一马当先,九个小孩抱的东西都不同就是五谷丰收,鸡代表吉祥,鱼代表年年有余,还有如意,代表着咱中国昌盛,中国还有个和平鸽,代表着咱中国和平,象征的意思。这个作品在潍坊‘山花奖’拿过金奖。”
创作之余,贺风勤经常走进校园,传授泥塑技艺。
济宁市级非遗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贺风勤:“站到学生跟前,我就觉得是很幸福的事儿,我把我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让他们更加了解泥塑,更加了解非遗。我是一个非遗传承人,我想用这个泥塑,把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呈现出来。我想着把这个非遗技艺,能发扬光大,能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