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口碑与热度持续走高。作为首档聚焦简牍的全新力作,《简牍探中华》选择将“冷门绝学”作为呈现对象,探索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现了电视综艺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新表达。
■秦朝的“九九乘法表”令人大开眼界
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加急快件”,垂髫幼童就可以朗朗上口的“九九乘法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近日播出的《简牍探中华》通过“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和“迁陵以邮行洞庭”简牍,将简牍里的历史智慧“简”述给观众。节目的实景戏剧中,“里耶秦简”中的县丞“昌”和令史“华”也在故事里“活”了起来,剧情以他们的视角,解读了秦朝的文书制度,还原了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历史样貌。
简牍,开启华夏文明的写本时代,是纸张普及前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书写形式之一,我国迄今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里耶秦简”是我国21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02年,考古人员在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里耶镇的一口古井里,挖掘出38000多枚秦代简牍。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衙门档案,“里耶秦简”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可谓罕见。
《简牍探中华》已播出的两期节目围绕“里耶秦简”展开叙述,为观众重现了一座消失2000余年的里耶古城。节目分为“实地探访+戏剧演绎+文化访谈”3个环节。主持人龙洋走出演播室,去往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八面山,探访里耶秦简博物馆。节目在不同段落中插入文化访谈,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王子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组成专家团,陪观众一起探寻“里耶秦简”里的中华故事。
从博物馆实景空间,到节目访谈空间,再到戏剧演绎空间,《简牍探中华》融虚拟与现实、古今空间于一体,创新解读简牍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
■从只言片语里挖出两千年前的故事
戏剧演绎是近年来央视文化节目中常见的表现手段,相比《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基于更为丰富的文化载体,《简牍探中华》只能算是冷题材,简牍之上方寸之间记录的都是生涩的只言片语,难以挖掘出戏剧演绎的故事性。
而《简牍探中华》前两期节目依托“里耶秦简”讲故事,展现出创作者扎实的叙事功力。珍贵的简牍为什么会被深埋于古井之中?《简牍探中华》的戏剧故事正是循着这个思路,从发现“里耶秦简”的一口井展开充分的戏剧想象: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县丞“昌”和令史“华”合力御敌,在官署被攻破的最后关头,他们满怀不舍将一片片带着不同记忆的简牍投入井中……
作为古代中国用于书写和记录的重要载体,简牍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里耶秦简”的戏剧故事也是从记忆入手,采用插叙的方式不断闪现“昌”与“华”头脑中的往事,这些回忆片段与秦朝治乱兴衰的历史轨迹相呼应,也涵盖了两位主人公为官十余年中相识相知、结为亲家等重要的生活片段。
故事独具巧思,用一片片简牍的前世今生,映衬出大历史与普通人命运的交织,节目中的戏剧呈现不再是话剧形式,而是完整的影视片段,把小剧情演绎出了“历史大剧”范儿,让观众跟随剧中人步入2000多年前一幕幕历史场景中。
■演绎《简牍》让观众更敬仰传统文化
首期节目里,令史“华”和县令“禄”跨时空合诵《诗经·秦风·无衣》《楚辞·九章·橘颂》,带领观众读懂秦楚文化融合的深刻内涵。随着剧情发展,象征着汉承秦制的《大风歌》在第二期节目中登场。在戏剧的末尾,已经故去的先人和正在勤奋耕织、教育孩童的今人梦幻穿越,一起深情吟诵三首不同时期的诗歌,让人一下明白了何为汉承秦制,感受到了文明传承的吐故纳新。
情感饱满的戏剧演绎让人感动,不少观众表示节目传达出的艺术感染力有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看到剧中主人公的后人安居乐业,看到他们教孩子们诵读从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不朽名篇,眼睛不知不觉就湿润了。”节目嘉宾蒙曼的点评则将话题引向了古今对话:“汉承秦制不只是继承,而是扬弃,它继承秦朝的钢筋铁骨,又给骨架充实上血肉,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创新着。所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们把文化传承好,也就守住了中国的‘四方’。”
《简牍探中华》首播两期节目从“何为简牍”到“里耶秦简”从何而来,再通过“里耶秦简”对“汉承秦制”进行展现,多维度、多角度的故事不仅让观众领略了简牍的古奥深意,也提供了更深入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