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产业项目建设
    2019-07-22 09:53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 点击: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我们将重点抓好优化服务审批改革,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关联要素改革,向网上办要速度,全面落实一网通办。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我们将重点抓好优化服务审批改革,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关联要素改革,向网上办要速度,全面落实‘一网通办’。”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赖晓峰说,该局将提高政治站位,真抓实干,创新作为,会同各单位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项目建设。
     
      赖晓峰说,首先是要重点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关联要素改革。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资金来源、土地获取方式、项目管理方式等要素为划分依据,科学构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行政审批流程体系。二是重新调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窗口,实施“统一受理窗口”+“审批服务窗口”、“市政公用服务窗口”、“政府付费技术服务窗口”的“1+3”窗口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三是抓好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多证合一”进程,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四是聚焦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一件事”,围绕审批关联的“前中后”要素,实现“三通”,即实现部门内部“点通”,对审批流程再梳理,畅通部门内部运行环节;实现部门之间“线通”,努力实现一个部门牵头,并联、串联无缝对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实现市、区县、街之间“数据通”,推进数据共享,力求更多事项审批“不见面”,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
     
      市区合力、部门联动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赖晓峰说,在我市公安、教育、卫健、人社、不动产、交通6个市级部门首批作出“办事不求人”公开承诺的基础上,持续推广“办事不求人”公开承诺覆盖面。动态更新并公布本地区本部门“最多跑一次”清单,逐步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不见面网上办”。
     
      同时,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级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违规执法检查。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做到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
     
      建设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禁止设置限制附加条件、歧视性条款和准入门槛,保障民间资本享受同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在用电、水、热、气、通信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等方面,简化企业报装程序、降低报装成本和资费标准。
     
      下一步,还要在便利生产经营、规范税费办理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破解其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具体内容如: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审批、财产登记、跨境贸易、办理破产、企业变更和注销、纳税、社会保险费、规范涉企收费,以及公用事业服务、融资服务、鼓励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
     
      赖晓峰说,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市营商环境局还将开展“三个行动”,加大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整治,以及投诉案件的办理力度。
     
      营商环境评价行动,即采取部门座谈、企业访谈、系统抓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共服务单位进行评价测评。同时,面向企业和群众,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
     
      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即围绕企业关切和群众反映“最突出、最迫切、最关心”的营商环境问题,以“清赖行动”为切入点,聚焦政府不守信践诺、新官不理旧账、失责失信、拒不执行判决裁决等损害营商环境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营商环境投诉案件办理行动,即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督作用,及时受理违约欠款、土地征收、社会保障、行政执法等各类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案件,指定专人办理,认真详细核实,及时交由相关责任部门办理,最终形成清晰的案件结论,有理有据,符合政策法规,及时反馈投诉人。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