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调持之以恒全方位高质量巩固拓展创城成果 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城市竞争力更大提升
    2020-12-18 09:52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 点击:
    12月17日下午,哈尔滨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兆力在会上强调,通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辛勤付出,哈尔滨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12月17日下午,哈尔滨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兆力在会上强调,通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辛勤付出,哈尔滨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要坚持工作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持之以恒全方位、高质量巩固拓展创城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让城市竞争力得到更大提升。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副主任贾玉梅到会祝贺,并宣读省文明委贺信。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喆主持会议。赵铭、秦恩亭、代守仑、郑大泉、龚夏梅、程晓明、梁野、刘兴阁、闫红蕾、孙恒义出席会议。
     
      会上,传达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省文明委第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个人)的决定》;对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进行了隆重表彰;道里区、南岗区、市城管局、市交管局、市创城督导组等交流了创城工作经验。
     
      王兆力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省委、省政府和各中省直单位、驻哈部队对哈尔滨市创城工作给予的巨大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在创城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敬意。
     
      王兆力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赢了全国文明城市复牌、保牌攻坚战,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创城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共建共享的工作导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加快城市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弘扬求真务实好作风,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要认真总结创城经验,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转化运用、发扬光大。
     
      王兆力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切实承担起省会城市为省委省政府服务、为全省党政军首脑机关服务、为驻哈中省直单位和省内兄弟市(地)服务、为全市和全省人民服务的责任。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针对创城中暴露出的问题,加快补上短板欠账,推进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加强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创建更高水平“平安哈尔滨”。要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影响人、塑造人,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体市民崇德向善、文明守礼。要进一步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创城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一如既往做好各项工作。
     
      孙喆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文明创建新的起点,要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不懈查找改进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敢于对群众不满意的领域动真格,突出在旧城改造、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市安全等领域创新提升管理效能,不断增强群众在城市文明提升过程中的获得感。要真正把创城的各项指标任务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合力推进城市文明水平整体提升。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形成城市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区设分会场。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