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乘冬奥东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冰雪经济
    2022-03-08 08:5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点击:
    全国人大代表孙喆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为我们发展冰雪产业、冰雪经济指明了发展路径。
      黑龙江冰雪资源丰富,是我国冰雪体育强省、现代冰雪产业的肇兴之地。后冬奥时代的黑龙江在冰雪运动、冰雪产业方面如何发力突破、再谱新篇?
     
      全国人大代表孙喆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为我们发展冰雪产业、冰雪经济指明了发展路径。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为把‘冷资源’真正变成‘热经济’带来新机遇,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那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
     
      孙喆代表表示,黑龙江作为中国冰雪资源、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品牌第一大省,发展冰雪运动、冰雪产业优势和条件得天独厚。
     
      一是冰雪资源好。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北端,生态环境优良,全省冬季时间平均达到7个月,结冰期135-137天,积雪期86-193天,每年平均降雪30-40毫米,积雪厚度20-30厘米,“冰天雪地”名副其实。
     
      二是文化底蕴深。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成功举办23届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名扬中外。成功举办过世界大冬会、亚冬会、全国冬运会等重大冰雪体育活动。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嘉年华,牡丹江的雪乡,漠河北极村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是运动设施全。仅哈尔滨市域内就有24处滑雪场、85处户外滑冰场、10座室内冰上运动气膜馆,以及省冰上训练中心、省体育中心、人民体育场(馆)、市冰球馆等运动场馆,为多支国家集训队备战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冰雪人才多。黑龙江先后培养了申雪、赵宏博、杨扬、王濛、张虹等一批奥运冠军。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黑龙江籍运动健儿有63名,占43.4%;教练员有15名,占55.56%,涵盖冬奥会几乎所有项目。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收获的9枚金牌中有4枚来自黑龙江籍选手。
     
      五是群众参与度高。积极打造“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核心区,仅哈尔滨就组建校园冰球队120支,连续43年开展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大型群众性冰雪运动。连续6年推出“赏冰乐雪”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冰雪赛事活动数千场次,带动90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六是产业基础实。总投资424亿元的5个冰雪产业省百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分别是哈尔滨冰球馆改扩建项目、哈尔滨融创冰雪影都项目、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齐齐哈尔奥悦冰雪体育公园项目和牡丹江海林雪乡大型冰雪实景演出基地项目。围绕冰雪业态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鸿基索道、黑龙冰刀、华艺舞蹈等冰雪品牌企业5000余家。激发校企创新活力,自主研发的转换冰场、环保火炬、滑雪索道等冰雪装备,为北京冬奥会贡献了龙江智慧和力量。
     
      七是文旅体融合发展旺。正常年份,全省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旅游收入2600亿元,其中哈尔滨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冰雪季期间两项指标占全年总量的1/4,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近400亿元。哈尔滨连续5年荣膺“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
     
      孙喆代表说,后冬奥时代,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全省将大力发展冰雪体育冰雪运动,乘冬奥东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冰雪经济,为龙江振兴发展构建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编制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重点实施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四大产业,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冰雪经济“双区”高质量建设,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