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资担保 >
    地方新增专项债项目将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等九大重点领域
    2021-03-01 09:53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点击:
    各地积极推进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资金需求梳理申报工作,旨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积极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

      近期,各地积极推进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资金需求梳理申报工作,旨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积极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

      近日,财政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梳理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提出,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领域。

      各地根据上述文件要求,积极推进新增专项债资金需求梳理申报,并且有的地方披露了报送的新增专项债券项目。具体来看,2021年,开封市共报送新增专项债券项目195个,总投资827.1亿元,全年专项债券资金需求330亿元。市本级(含示范区)共报送新增专项债券项目69个,总投资427.2亿元,全年专项债券资金需求164.5亿元;潼关县确定申报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20个,总投资达22.3亿元;其中,申请专项债券资金9.6亿元。涵盖了城市停车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卫生健康、养老、旅游、城乡冷链物流、供水等领域。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重点投向主要聚焦于国家的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一是用来补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短板,如城乡冷链物流等;二是支持地方经济和区域性发展,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点区域发展建设等;三是关注民生领域投资,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等领域,有助于在重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惠民生,有效激发各领域的投资并拉动全社会经济增长,达到一举多得、盘活全局的效果。

      近年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逐年加大,为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019亿元。除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外,专项债券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八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两成。总体看,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良好、符合政策预期,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债券对冲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尚未下达,今年以来,各地发行的都是再融资债券。《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今年以来截至2月5日,地方债发行4180.6亿元,全部是再融资债券。

      对于今年的新增专项债管理问题,财政部表示,将提高信息化监管手段,对专项债券管理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穿透式监控,及时掌握项目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等信息,督促地方规范使用债券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平台作用,督促地方公开债券信息以及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进度等。

      张依群表示,对专项债券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穿透式监控,有利于强化专项债券的规模控制,增强对专项债券项目情况和资金使用进度的全面了解,为科学决策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避免债券资金闲置浪费提供真实依据;也有利于促进债券项目绩效提高,优化债券资金结构,合理布局债券资金分配,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拉动经济增长作用。

      “专项债券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工具,重在专项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和资金监管。”崔志娟表示,要提高专项债的市场化发行水平,必须强化债券信息的公开,防止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强化资金的拨付使用监管,提升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专项债资金的偿还能力,需要监督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加快资金投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责任编辑:曹莹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