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资担保 >
    多层次市场助力创新驱动 上市公司要做高质量发展头雁
    2021-03-12 09:17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点击: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资本市场依旧是关注的重点。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要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须通过提质增效在促进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头雁”。

      十四五规划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共识,也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的重要抓手。2020年,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出整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中国证监会更是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部署,明确了具体安排和实施路径。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突出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项目,包括一些被‘卡脖子’的重大攻关项目,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有不少行业投入巨大,周期长,见效慢。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把加大研发投入做大做强主业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打造核心竞争力,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效促进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设立的科创板,有力诠释了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科创板创立一年多来,为一大批科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资金,企业运行更加规范,更多的拥有“硬科技”的科创型企业能够不拘泥于短期的效益,能够立足长远,有更多的力量来进行科技攻关。一批上市公司在芯片、工业软件、种源等被“卡脖子”的短板行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攻坚,且目前已在一些技术上实现突破,甚至在一些行业中有望弯道超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可以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充当生力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我国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对于4000多家上市公司来说,通过产品、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向战略新兴产业进行转移;通过在供给质量、市场创新上积极革新,确立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力国内市场,既能够实现自身发展,又能有效引领消费增长,同时在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起到领头作用。

      在发力国内市场的同时,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通过国际国内市场“两栖作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打破发展“天花板”,能够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者,在全球展示我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我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践行“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征程中,上市公司将乘势而上,提质增效,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曹莹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