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不稳、市场活不活,小微企业的发展很关键。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帮助小微企业一直是政策关注重点,仅今年以来,中央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继续发挥金融机构作用,采取六方面减费措施,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降低成本。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要继续实现增速、户数的“两增”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也发布通知,决定进一步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期限至2021年底。
当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在此特殊背景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是应有之义、应尽之责。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需在减费让利、“放水养鱼”上持续发力,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金融“活水”。
应该看到,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痛点。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小微”有着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物,难以向银行提供必要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存在财务不透明、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这让金融机构不好辨别小微企业的信用。此外,相比服务大公司,银行需要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风险,在服务小微企业时投入的精力更多。小微企业贷款数量较少,银行从中获取的收益也更低。正是这些原因让不少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路上望而却步。
推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应直面痛点。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科技的力量,为服务小微企业赋能。可发展线上批量化贷款业务,解决服务小微企业效率较低的问题。此外,科技的发展为银行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提供了新途径。金融机构可运用大数据,通过分析企业税收信息、工商信息对小微企业进行画像,了解小微企业信用。
需要指出的是,单个金融机构在获得税务、海关、司法等相关数据上困难较多。这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统一协调,打通“信息孤岛”,共同助力小微金融行稳致远。
金融活水入小微,需要金融机构在发放信用贷款上下功夫。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在实践中探索更多适用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做得更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魏晓东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