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资担保 >
    人民财评:政策添把力,为中小企业增活力
    2022-05-11 09:13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点击: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为处在疫情影响下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又送来一波政策“大礼包”。
      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扩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业务覆盖面,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为处在疫情影响下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又送来一波政策“大礼包”。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与“大块头”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疫情等因素影响的“免疫力”也相对较低,这决定了中小微市场主体对各方面政策的敏感度非常高,一项好政策的出台落地,往往能够激活一个行业,救活众多企业。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纾困帮扶措施作用下,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逐步恢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的政策取向后,中小企业的信心不断恢复,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有所回升,投资需求逐步释放。一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637.9万户,同比增长7.5%。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必须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稳住中小微市场主体。
     
      稳住中小微市场主体,既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也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在增多、压力在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高企、用工难用工贵……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要帮助中小微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政策出手必须果断迅速,与时间赛跑,早一天把政策红利送到企业手中,就能让更多企业转危为安。不仅如此,对于可能出现的新挑战,政策措施必须做好充足准备,留足空间、留好后手,以更多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稳住中小微市场主体,既要做好负担的减法,也要做好活力的加法。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坚持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在大力减税降费、增加纾困资金的同时,着眼企业复工复产、转型升级中的困难,通过增加贷款投放、疏通物流通道、改善营商环境等举措,帮助企业更好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将更多中小微市场主体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用发展的办法应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韧性活力。
     
      稳住中小微市场主体,既要着眼当前,也要惠及长远。对中小微市场主体来说,抵御外部冲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做强自己,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帮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市场作用,从数字化转型、工业设计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等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出发,制定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优质资源配置给市场前景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澎湃。
     
      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眼下,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的因子,很多中小微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寻出路、觅转机。相信在各方面齐心合力的帮助下,中小微市场主体终将战胜眼前的困难和挑战,并在风雨洗礼后变得更加坚韧不拔、活力四射,不断扮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