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首个五年规划出台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大力扶持普惠型融资担保业务,以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支持普惠金融服务见成效
目前,融资担保行业尤其是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普惠性质突出,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积极对接普惠群体融资需求。截至2020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26万亿元,其中支持小微主体和“三农”业务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分别为1.35万亿元和4543亿元,对社会经济的薄弱领域起到了纾困扶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普惠金融发展。
二是各地加强扶持管理,融资担保规模快速扩大。多地政府通过建设再担保体系引导融资担保行业减费让利,扩大服务覆盖面,浙江、广东、江西、四川等省份的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较快。其中,广东省和四川省2020年融资担保余额分别为2255亿元和25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和25%,分别大幅领先于同期全省贷款增速约30个和11个百分点。
三是持续创新产品服务,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释放银担合作活力。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推动下,区域性政银担合作模式稳步发展,融资担保机构推出因地制宜的产品服务,例如广西“番茄保”“茶业保”、山东“技改专项贷”、湖北“科创担”等,充分发挥助贷、增信双功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的经营状况和金融健康状况修复受阻,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面临多种问题。
一是融资担保覆盖面仍需加速提升。2020年末,融资担保行业在保余额3.26万亿元,同期金融业总资产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为353.19万亿元和284.83万亿元,在规模的限制下,融资担保赋能普惠金融的潜力远未释放。同时,2019年融资担保行业的放大倍数低至1.5倍,2020年恢复至2.7倍左右,距离10-15倍的监管上限差距较大,发挥的杠杆作用有限。
二是需关注重点业务的代偿风险。虽然全国融资担保行业的代偿风险相对2020年有所趋缓,但疫情反复导致小微市场主体恢复缓慢,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代偿风险上升的问题,例如北京市2021年上半年,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代偿额同比大幅增长68.5%。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融资担保代偿率可能出现和银行不良率相似的区域及行业分化,可能有部分机构面临由信用风险引发的经营风险。
三是服务效率制约行业发展速度。我国融资担保行业起步晚、规模小,部分机构受到自身实力和行业信息壁垒的限制,面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群体,还在采用“扫楼扫村”、重复审查等传统经营方式。为了在快速扩大服务半径的同时降本增效,亟须解决融资性担保机构高效化获客渠道仍未打通、标准化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批量化服务模式尚不成熟等问题。
探索建立协作、健康、可持续的融资担保模式
第一,搭建多层次政银担合作机制,充分释放级联促进效应,扩大融资担保服务覆盖面。融资担保机构依托政府融资担保基金搭建桥梁,与各级中小企业局、农业农村部门等政府机关以及商业银行协调联动,建立批量推荐的拓客机制和精准高效的集中筛选机制,以较低的成本触达潜在的长尾客群,从根本上以客户开拓促进规模增长;融资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深度互信,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避免重复尽调,建立跨机构的柔性审批工作组,简化放贷流程,实实在在服务普惠群体;融资担保机构与政府、银行、再担保四方风险合理分担,改变先由融担机构全额代偿、再由政府补贴融担机构的传统模式,推动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银行加大贷后管理,最终增强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活力。
第二,差异化提高普惠性融资担保代偿容忍度,结合行业发展阶段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融资担保的普惠属性。在疫情反复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随着银保监会适当放宽对普惠型小微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多个地区也相应提高了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代偿容忍度,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融资担保的代偿补偿机制,形成细粒度多层次的差异化监管方案。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融资担保行业尚未充分发挥助力健全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因此监管层面的考核激励机制应更多导向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设定各类担保户数及融资担保放大倍数目标,不片面强调盈利增长或代偿下降,强化融资担保行业在当前阶段聚焦主业的责任定位。
第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金融科技赋能融资担保业务全流程,推动质效提升。随着数字经济在政银企各方的渗透率不断加深,小微企业及涉农主体的线上化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加,银行机构的线上普惠贷款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对数字化建设刚刚起步的融资担保行业而言,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打造快速便捷的新型增信模式。加速建设满足数据驱动和业务场景化需求的载体平台,通过集中作业、云端授权和数据库联动等方式打通线上、线下业务渠道以及内部、外部数据渠道,提高触达客户频率;将融资担保服务嵌入更贴近普惠群体的非金融场景,结合区域、产业、客户特点加快创新各类标准化产品,探索同时满足缩短业务流程和加强风险防控的批量化服务模式,提升行业发展质效。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