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3,提供了约2.76亿个就业岗位。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为探索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担保繁等问题的现实路径,财政部江西监管局对属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江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行动快、效率高、覆盖广,创业担保贷款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财政金融联动效应,为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提供了“江西经验”。
一、聚焦普惠属性,坚持精准目标导向
江西省是全国首个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覆盖全部设区市的省份,担保放大倍数、担保费率、担保代偿率等指标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切实发挥了融资担保“放大器、稳定器、催化器”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业态,回归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是必由之路。针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小微企业,江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代偿容忍度提高至10%,并通过“抗疫复工”系列担保产品为小微企业减免担保、再担保费。
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小微企业也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在全国率先突破1500亿元,累计扶持个人创业136万人次,带动就业533万人次。其中,2021年扶持小微企业1782家,发放贷款58.01亿元,实现了33.88%的高速同比增长。为精准助力重点产业小微企业发展,江西创业担保服务更加主动靠前,指导各地一对一服务当地特色产业创业项目,加大对促进就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扶持力度,综合研判市场主体资金需求,积极对接产业主管部门提供金融支持,扶持小微企业规模稳健扩张。
二、聚焦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江西首创“国家—省—市—县”四级融资担保体系和银行机构共同参与的“五级风险”分担机制,有效发挥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分险、降费作用。充分运用绩效考核、降费奖补、担保奖励、评优评先等手段,重点考核担保放大倍数、支小支农比例、综合担保费率等指标,进一步解决了“不能担”“不愿担”“不敢担”等问题。
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方面,江西省先行先试,适度扩大扶持范围、统一贷款额度、实施连续扶持等特色做法相继在全国得到推广。疫情防控期间,江西率先提出了稳岗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将政策红利和财政贴息资金用好用足,保障了创业主体稳定并带动就业。
三、聚焦流程优化,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为加强市县融资担保资源整合,进一步激发政府性融资担保资金杠杆效应,江西要求融资担保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来设计具有“准公共”属性的业务产品,积极发挥产业链金融服务团作用,辐射上、下游小微企业,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江西新修订《江西省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操作办法》,将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材料从7项缩减到2项,多措并举,推动全面强化财政贴息资金的引导作用。一是推行创业担保贷款授信期内“循环贷”,让小微企业灵活使用贷款,节约市场主体非刚需期间利息支出和财政贴息资金。二是搭建互推互荐平台,要求银行对创贷政策扶持期满、经营正常、信用良好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延续低利率的信用商业贷款支持。三是与金融机构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协议担保模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对创业担保贷款业务降利率、简程序、清门槛、缩时限、提服务。
一方面,严格融资机构端准入。建立全省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白名单制度,优先将实力较强、经营规范、主业突出的机构纳入名单,对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融资担保机构及时予以清退。另一方面,加强市场主体端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动态监测市场主体风险状况,依托“江西省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评估预警能力。
将创业担保贷款经办系统高标准接入各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定期开展贷后服务跟踪,及时、准确提取循环贷等业务信息,提高了数据交互效率和实用性,贷款回收率达99.95%。督促各级财政部门足额安排、及时支付地方配套贴息资金,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效应,确保财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