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案例 >
    新沂: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互联网+”让农民种田“底气十足”
    2022-03-28 09:1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点击: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但徐州新沂市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区的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挂满枝头,向人们传递“春”的气息。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但徐州新沂市水蜜桃设施栽培示范区的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挂满枝头,向人们传递“春”的气息。
     
      在徐州新沂市时集镇小魏庄“开智水蜜桃连栋大棚实施基地”温室大棚,粉红的桃花竞相绽放、花团锦簇,一股花香扑面而来。大棚的主人王开志中等稍显瘦削的身材,黝黑清隽的脸庞,一双历经风霜的眼睛,透射出坦然沉静又坚定执着的眼神。
     
      “该散热通风了”,王开志走到一个电路装置前轻轻按了一下,轻钢龙骨制成的棚顶上,塑料薄膜缓缓卷起。天窗一开,凉风自然袭来。
     
      开窗通风、温度设定、湿度设定、浇灌施肥、喷洒农药。在记者眼中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在王开志布满老茧的手中行云流水如弹钢琴般。
     
      “这是物联网”,接着王开志嘴里接连不断冒出一串新词:物联网远程控制、半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架式稀植大冠栽培、果园全园生草、智慧设施……
     
      王开志玩的是高科技,大投入。
     
      “这块大棚60亩,仅建大棚就投入240万元。”因为用了智慧设施,现在老王种桃种得很轻松。每天到棚里转转,指导指导工人操作,查看查看长势。这就是老王一天的工作。“越到后期,越规模化,越好管理,越轻松。”老王种桃种得游刃有余。
     
      轻松的背后,是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工作管理制度。桃树种植必须定点定位,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剪枝摘心,树形管理必须统一量化,这样才能通风光照均匀,结出最好最甜的桃子。
     
      有了“大数据”精准指导,一亩地的桃树产量可达3000-4000斤。按照新沂水蜜桃多年的行情,6月10日之前的桃子价格都在10元每斤以上,5月10日之前的桃子都在20元每斤以上。桃子在4月底上市,效益可以达到6-9万元每亩,相当于露天的5-10倍。
     
      新沂市农委主任魏联善说,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大多靠经验,甚至凭感觉,很少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将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种数据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分析和整理,就能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变得更有效率、更开放、更精细。
     
      新沂推动“互联网+”农业,通过对规模化生产基地的信息采集,使农民种田从“靠天吃饭”变成精准的“看数生产”。
     
      阳春三月,新店镇红旗村千亩麦田边,几套小巧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
     
      新沂气象局冯杰介绍,这是一套比较标准的五要素的自动观测站。上面是风向风速,下面是太阳能电池板,这个分别是自动采集设备和电源。这边的百叶箱是用来测量温度和湿度,还有这边的雨量。
     
      小小气候观测站,功能可不少,可以开展风向、风速、雨量、光合辐射、温度、湿度等指标的自动观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并通过自动观测采集系统和实时无线GPRS传输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指导农事工作,以往农民的“靠天吃饭”变成精准的看“数”生产。“打药注意风向,风小了及时打药,风大了停一停,这个小型气象预报对我们村里生产生活和老百姓的生产有很大帮助。”村民朱明安说。
     
      走进棋盘镇农民马广进的切花菊种植基地,棚内菊苗生长正旺,每个品种前都挂上它们的“品名”。据马广进介绍,这些鲜切花,出口韩国和日本。
     
      这些鲜切花生产流程严格,一律按照“数据”进行,年、季、月、周、日都有计划,花卉生长状况每天通过手机上传至信息平台,何时浇水、施肥,按照数据进行,每次浇水都细化成了一个个节点。
     
      在一排排现代化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在隔壁的智慧农业系统物联网管控中心内,一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
     
      据了解,通过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温室大棚可自动调节温、湿、光、二氧化碳等,进而给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同时,因为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种植过程中也起到了节约环保的作用。标准和规程保障了产量和品质。马广进牵头的合作社鲜切白菊出口量每年稳定在1200万枝至1500万枝之间,80%卖到韩国,20%运往日本。
     
      菜贱伤农、果贱伤农,这种情形各地常发生。如何让农民在种子下地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一直是难题。
     
      2月25日上午,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农民尤风通人在田头,就把一筐筐蔬菜卖出去,换回大把百元大钞。尤风通一边数着钞票,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一季,听专家的话,种青莴苣,仅仅一个大棚纯利润就有1万多元。”
     
      尤风通所说的“专家”,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农产品销售的大数据。
     
      阿湖镇农民有种植莴苣的传统。今年2月,又到莴苣种植季节。农民们不知种啥品种,驻村干部联系北方农贸批发市场等多个大型市场,分析它们统计的销售数据,发现白莴苣不如青莴苣好卖,便建议农民全种青莴苣。农民们听从建议。
     
      “你还别说,真就灵了,一亩地多赚五千块钱。”练马村困难户张金红说,种青莴苣,一季收入超万元。
     
      “大数据的应用,让农民看到市场的需求在哪里,销量好的产品有哪些,他们从此种地不再盲目。”
     
      如今新沂全市有近100个点的物联网控制点,广泛运用于水蜜桃、葡萄、花卉产业以及蔬菜产业这些种植业上。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不仅能帮农民管好田,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