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论坛 >
    新时代的“互联网+民俗”
    2023-06-27 09:09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点击:
    随着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成体系的民俗,也面临着时代和传播语境转化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成体系的民俗,也面临着时代和传播语境转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时代的“互联网+民俗”,依托互联网对民俗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在拓展民俗文化资源产业链的同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的推进作用。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国源等著述的《生活数字化与网络民俗》一书,基于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传播和传承出现的新变化,分析生活数字化与网络“再习俗化”进程,探讨网络民俗的新特征、新形态和新机制,系统深入研究“网络民俗”这一新生长点,探讨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问题,对民俗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民俗文化除了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传承外,还转移到了互联网空间,生成了大量带有网络专属特征的民俗新形式,如:网络民俗艺术、网络民间文学、网络节庆与祭祀等。这些依托互联网生成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虽然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鉴于数字时代民俗文化出现的新变化,该书对从“俗民”到“网民”,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到新语境等网络民俗所包含的三个关键因素——网民、网络、新民俗等民俗衍变进行研究,对“俗民”到“网民”身份如何变化、习俗生产传播环境怎样更替、如何影响社会习俗革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同时,该书系统研究了网络空间的“再习俗化”、数字时代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创造性提出了“转生型”“再生型”网络新民俗概念,对新时代民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该书对网络民俗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学科建设方面看,该书拓展了原有的民俗学研究方向、范式和内容,为数字化时代的民俗学理论建设、学科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从学术研究与现实互动的角度看,该书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认知,回应民俗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拓展民俗文化的现实服务功能,推动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助力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