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中国中小企业哈尔滨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融资担保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两创风采
  • 政策文件
  • 中小微企业库
  • 领导讲话
  • 平台活动
  • 办事指南
  • 非公经济
  • 创新天地
  • 信用体系
  • 互联网+
  • 产业培育
  • 人才招聘
  • 中小微产品库
  • “两创示范”服务券
  •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10月起施行
    2021-09-30 09:0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 点击:
    日前召开的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0月1日起,《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
      日前召开的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0月1日起,《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是黑龙江省出台的首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地方法规。《条例》的实施,将推动哈尔滨市更加注重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准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企业权益,多措并举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地方立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据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四川介绍,民营企业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体制改革、扩大就业容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哈尔滨市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为经济稳步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与许多先进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有差距。“《条例》的颁布实施,是通过地方立法将国家和省、市各项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舒心创业、安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四川表示。
     
      《条例》共八章四十七条,在明确职责分工、保障平等准入、强化激励措施、破解融资难题、优化规范服务、切实保障权益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为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准入
     
      在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准入方面,《条例》作了三方面规定:一是保障企业平等进入市场。凡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民营企业均可依法平等进入,不得对其设置不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二是保障平等参与竞争。除国家规定由国有资本控股的领域外,允许民营资本控股;不得对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设置不平等条件。三是保障平等获取资源要素。政府在制定政策、实施公共数据开放、分配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等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同的标准或条件。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费得军介绍,在强化激励措施方面,《条例》强化了四个方面的激励措施:一是科技创新激励。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开展标准化创新等行为,按照标准给予补助。二是引进留住用好人才激励。为民营企业人才提供职称、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对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和补助等。三是互联网平台应用激励。支持民营企业在本市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互联网平台,推动民营企业应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升级。四是用地政策激励。按照企业需求,采用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租赁等方式向民营企业公开供应土地。
     
      多措并举化解融资难题
     
      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条例》在地方立法权限内,作了六方面规定。一是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哈尔滨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要求市政府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二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座谈会、项目推荐会等方式,发布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实现银企良性互动;设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网上运作平台,完善平台金融产品供需对接、信用信息共享、授信流程支持等功能。三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对民营企业授信评价,合理提高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比重,开发符合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融资产品。不得对民营企业贷款审批设置歧视性要求,不得附加不合理条件和违规担保。四是鼓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融资担保规模。五是强化对企业融资方面诉求的支持。当民营企业在融资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由哈尔滨市金融服务部门根据企业申请,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提出督促金融机构整改的建议。六是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债券发行等方式改善融资结构。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友情连接 所有链接 | 申请加入
  • 总站
  • 黑龙江
  • 浙江
  • 内蒙古
  • 云南
  • 厦门
  • 安徽
  • 天津
  • 湖北
  • 武汉
  • 吉林
  • 四川
  • 宁夏
  • 北京
  • 重庆
  • 河北
  • 青岛
  • 香港
  • 广东
  • 陕西
  • 山东
  • 河南
  • 贵州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