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了解到,4月29日上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在中央团校举行,哈工程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只有20个青年集体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兴海报国扬声威
地球上存在数千年的幽蓝色纯净的北极冰川之下有哪些奥秘?全球温室效应之下对冰川的消融有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长期困扰全球科学家的疑问,2023年,搭载哈工程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波束冰形探测声纳,哈工程“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深潜于北极冰盖之下,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清晰地观测北极海冰冰底形态,获取了大量关键海洋参数信息,丰富了北极海洋信息数据库,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研发这一探极“利器”的团队就是获得2024年全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团队研制的系列水声高端装备,能为万米之下的深海潜器精确定位,探幽极地冰层水下信息,打造深远海水下互联网……这是一支勇闯科研无人区、善于挑战极限的青年科教先锋队,致力为国之重器打造探索深海极地的“千里眼、顺风耳”,让深海大洋变得更“透明”,在海洋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
实现“大海捞针”和深海“通话”
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是一支充满青春动力的团队,始终践行“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攻坚克难,研发了一系列水声领域“拳头”设备 ,使深海装备“耳聪目明”,精准定位水下目标,让“大海捞针”的传说变为现实;准确收发深海信号,让海底也能“打电话”。
团队致力于探索人类在深海领域的更多可能性,让水下的世界不再无声无息。20多年前,中国的水下装备安装的水声定位系统基本依赖进口,中国的深海水下定位技术基本处于空白。为了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孙大军教授带领青年教师们从基础理论研究做起,一步步稳扎稳打,实现了从原始理论到技术研发再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科技创新。
伴随着中国载人和无人深海潜器不断挑战极限,团队历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一路走来,团队从零开始奋起直追,多次与外国设备同船竞技证明了哈工程“智造”的技术实力。现如今,团队研发的多型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已经装配于多数中国科考船上,为深潜探渊数千米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坐底万米的“奋斗者号”“悟空号”装上目光如炬的“眼睛”,为众多国之重器研发的水声定位系统可以精准定位范围在1米以内的目标,助力中国人自立自强实现“五洋捉鳖”的梦想。
成为探索北极冰川的开路先锋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成员的眼中,中国的版图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如同托起火炬的手柄,他们不但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海洋国土的守卫和建设中,更是胸怀万里海天,焕发青春活力攻坚克难,助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每完成水声领域一项技术突破,就可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前进一大步。”团队在殷敬伟教授带领下,不断开拓创新,将探索的目光瞄准极地,自201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冰下声场特性及冰下探测与通信技术研究,尤其是跨冰层介质的冰下通信、探测与定位一体化技术。
青春就是要敢打敢拼。由于北极海域覆盖着厚厚的冰盖,开展冰下水声科研难度极大,且我国极地声学领域研究近乎于空白,团队面对未知的科研领域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斗志昂扬,殷敬伟教授带领团队冬天冒着低温严寒破冰做测试,开展极地特殊环境中水声技术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方向的开拓,牵头启动了相关重大专项论证,多次组织实施冰下声学试验,验证相关理论模型和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国极地声学领域的技术发展。
练就为国“听声”的定力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由于团队开展的科研,几乎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声领域的无人区,需要从零开始啃下硬骨头,这也往往练就了团队一副“好牙口”;并且团队承担的大多是涉及国之重器实际应用的“硬核”技术项目,这就使团队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团队胸怀“国之大者”,面向水声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入远洋深海、海岛边陲,年均试验时间超200天,寒来暑往,每逢年关佳节只能在海上湖上船上遥寄对家人的思念。“奋斗者”号在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之下的马里亚纳海沟时,团队成员承受着恶劣海况晕船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边呕吐一边为潜器深海定位做保障,近30天的科考结束时,平均每人瘦了十余斤。
对于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的成员来说,青春的意义就在于为了海洋强国事业,要以冲锋的姿态勇往直前,让青春拼搏的印记闪耀在深海大洋和极地冰川。 (责任编辑:闫航 审核:于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