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末,作为哈尔滨市属国有企业主力军的哈尔滨工投集团实现了疫情之下的逆势突围,工业总产值实现10.25亿元,同比增长19.54%;营业收入实现11.86亿元,同比增长36.54%,各项指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而就在三年前,这家老牌国企集团还处于长期亏损之中。是什么让它扭亏为赢,向新而生?“改革”“创新”成了高频词。近日,记者走进该集团旗下三家老牌国有企业探究企业发展的动力。
管理创新 夺得214套冷氢化还原设备订单
作为哈工投集团内唯一一家上市企业,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从1999年上市,到被戴上“*ST”的帽子,再到扭亏为赢、“摘星脱帽”,哈空调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经历过涅槃重生的哈空调,更懂得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哈空调董事长田大鹏说,如今,在哈空调各种创新高潮迭起,管理创新、科研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以及服务创新“一浪高过一浪”。
为提高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2021年9月哈空调MES项目正式上线。通过提高各系统各部门间协调指挥的能力,达到数字化精准控制制造、提升车间效率等目标,使公司生产制造管理水平向智能化制造管理迈进。
“2021年哈空调空冷设备数字化示范车间通过了省工信厅数字化示范车间评定。它的建成为企业持续打造优势竞争力奠定了基础。”田大鹏坚定地说。
不仅如此,近几年哈空调还在科研创新上加大了力度,凭借“鲁慧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立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技术团队,相继研发出多项新型焊接工艺,率先在空冷行业制造中使用电子束焊接,一系列新工艺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同时,哈空调还与中科院广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着力研发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接续产品,持续提升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今年5月4日,哈空调夺得新疆地区两个多晶硅项目多个标段,共计214套冷氢化还原设备订单。这标志着哈空调向新的产业和行业领域拓展有了新进展。
技术创新 国内市场占有率65%以上
手握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多个称号;截至去年底,企业现有有效发明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已申报尚未核准实用新型专利5项……走进哈尔滨重型机器有限责任公司,记者就被企业“技术兴企”的理念所吸引,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对技术创新如此执着,究竟为哪般?
1952年建企;1966年全国第一台斗轮机在这里诞生;1967年自行设计、制作、安装了我国第一台轨道式斗轮堆取料机;1984年自主设计生产国内第一台轨道式连续装车机……回顾哈重型的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是镌刻在骨子里的。
“我们尝试过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也因缺乏创新意识,受尽了苦楚。”哈重型董事长张锐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一度忽视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企业一直走下坡路,而这种下滑到2018年时,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
“多亏了2019年哈工投集团新任领导班子成立后,在所属企业内全力推行的三项制度改革,为企业瘦身健体。也是从那时起,哈重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张锐说,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一下子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而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又重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重新充实科研队伍,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加大技术引进,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回来了。”张锐说,截至2020年,哈重型已为国家研制出800余台斗轮堆取料机及派生产品,覆盖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并有部分产品出口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家。
制度创新 人均产值将达180万元
从2018年前的人均产值40万元,到2021年的人均产值160万元,短短4年间,哈尔滨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均产值就增长了4倍,而哈变的年产值也从2018年的1.4亿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5.3亿元。
以前的哈变,员工加班的情况很少,即便是偶尔加班,效率也不高。现在,不用安排布置,大家都会主动加班。究其原因,“多干多赚钱,我们的热情能不高嘛。”一位一线员工给出了最朴实的回答。
“哈变的这种转变来自于哈工投集团在企业内大力推行的三项制度改革。”哈变董事长刁立新说,始建于1955年的哈变,虽称不上行业翘楚,但也位列变压器行业第一梯队,多年来企业一直稳步前行。
然而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受市场环境影响,2017、2018年,哈变订单开始大幅萎缩,年产值下降50%。改革创新成为企业改变现状,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
刁立新说,三项制度改革让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的现状迅速得到了改变,企业员工从原来的500人变成了现在300人,加之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同时,哈变及时转变经营思维,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摒弃以往大而全的产品生产思路,改为主攻企业擅长的220千伏变压器产品,通过加大技术创新,随时为主导产品进行技术更新,从而树立企业在该产品市场的绝对竞争优势,也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底气。
现在的哈变,订单更加充盈,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订单多了,收入高了,员工们的劲头更足了。今年我们企业的人均产值将达到180万元。”刁立新说。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