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激活冰城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到2026年,哈尔滨将建设成为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进入国家新一轮创新型城市行列
一座城市对创新的重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抱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
近日,《哈尔滨市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出台。《方案》提出,到2026年,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进入国家新一轮创新型城市行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建设“创新龙江”总体要求,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工作部署,市科技局于近期完成《方案》编制工作,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市科技局局长宋博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以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为总方针,以打基础、增动能、强产业为主基调,对未来五年我市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布局。
“要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哈尔滨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宋博岩说,“哈尔滨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催生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奋力跑出创新引领发展的加速度。”
锚定一个总体目标
把哈尔滨建成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
《方案》确立的未来五年总体目标是,到2026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产业升级振兴发展取得有效突破,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实现新飞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创新底蕴更加深厚,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进入国家新一轮创新型城市行列。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方案》从创新能力、创新主体、成果转化、创新投入、创新载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30余项具体的创新指标。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到2026年,支持申建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2个、黑龙江省实验室2个。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240个。新增省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50个。
创新企业量质齐升。到2026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营收规模达到3200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0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家,培育百亿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3-5个。
成果转化快速跃升。到2026年,新增科技人员创办企业1000家,转化科技成果5000项。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培养技术经纪人500人。
创新投入不断攀升。到2026年,政府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中市级财政累计投入额度达到80亿元。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投资200亿元。
创新载体提档晋升。到2026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达到4个,布局建设4个以上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市级以上备案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200家,高品质孵化空间达到100万平方米。
布局三大核心板块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示范载体
《方案》提出,省市联动,重点谋划和建设自创区哈尔滨片区、人工智能试验区和环校所创新创业生态圈三大核心板块,打造成区域创新高地。
高质量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片区。
以哈尔滨高新区为依托,发挥“多区叠加、双自联动”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复制推广先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持续推进深哈产业园提质增效,打造成为南北科技合作样板、对俄科技合作样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深空、深海、深蓝、深寒”等产业品牌。
到2026年,哈大齐自创区哈尔滨片区形成2-3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0亿元。
高质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政策试验、拓展多场景融合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快人工智能在智慧农场、智能工厂、智慧供热、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水务、智慧信创等方面的场景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把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高端人才1100人,聚集企业超过320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达到160亿元,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突破1100亿元。
高质量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
加强全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总体布局,以学府科创产业带、松北科创集聚区为主线,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规划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掀起全社会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结合资源分布、业态升级、城市更新、环境改造,首期建设环哈工大(工大智谷)、环哈工程(工程创谷)、环黑科大(龙江碳谷)、环哈兽研所(国际生物谷)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同步启动规划建设环东北农大、环东北林大、环学府路、环松北大学城等若干生态圈,持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城市景区融合联动,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备、业态繁荣、价值凸显的城市名片。
到2026年,4个首批启动建设的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将拥有各类创新平台220余个,集聚高层次人才4200余人,培育科技型企业1330余家,年产值达到400亿元。
实施九大科技行动
以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方案》提出,围绕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目标任务,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得以充分释放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行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哈工大、哈工程围绕核安全壳结构行为模拟、极地环境模拟与测试等领域申建国家大科学工程,支持哈工大、省农科院组织规划建设空天科学与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等国家实验室;围绕先进焊接与连接、兽医生物技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领域,重组新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哈工大发挥科教优势,争创国家储能技术和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面向石墨新材料、海洋智能装备、卫星制造等产业链发展需求,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实施产业振兴科技攻关行动。集中科技资源力量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高质量支撑全省“4567”现代产业振兴体系核心承载区建设。科技支撑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全面提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农机装备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食品、医药、化工、能源、汽车、轻工六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现代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七个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
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持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引导企业承接转化校所科技成果,支持校企开展“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等产学研合作。按照“一乡一员一品”标准选派市科技特派员,实现对168个涉农乡镇全覆盖。探索建立“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果展示对接、融资路演、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企潜力企业培育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路径,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培育体系;加快培育科技“专精特新”企业,催生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
实施孵化器科技园升级行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全市虚拟孵化器。到2026年,培育“亿元楼”40家,在孵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吸纳就业3.5万人。布局建设科技产业园,支持引导各区、县(市)打造竞争力强、产出效率高、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力大的专业化园区。
实施创新型人才团队集聚行动。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推动哈尔滨建成东北亚国家人才交流合作集聚地。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提升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依托我市寒地市场巨大潜能,针对氢能、超低能耗建筑、储能等领域发展需求,进行靶向科技招商,引入域外龙头企业,打造未来科技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持续完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建设,积极承办国家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活动;加快构建中俄两国多地联合创新平台,打造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城市。
实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扩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对天使项目支持力度。扩大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和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推进投贷联动,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
实施科技创新环境优化行动。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对标比优,保持科研领域政务服务事项要件最少、时限最短、流程最优。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奋力建设‘创新龙江’、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宋博岩说,“我们要以万山磅礴看主峰的气魄,做实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的大文章,把创新引领的生动实践写在龙江大地上,为哈尔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王芳 审核:刘继伟) |